2017年2月5日,春节期间的甘肃岷县小寨村。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钊 摄
中国青年网岷县2月13日电 (记者 孙钊 通讯员 党世发) 春节还未远去,甘肃岷县小寨村临街的商铺门前还摆放着颜色喜庆的年货。这座位于甘肃南部群山之中的村庄,依旧在安静之中享受着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
这样的安静祥和,在数年前的小寨村并不多见。曾经,村口那条毗邻着河流的乡村公路,远远地牵着几十公里外的岷县县城,迎来送往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随后,“中国第一乞丐村”村民靠“乞讨致富”的舆论从四面八方席卷了这座原本远离喧嚣的村庄。
时至今日,“乞丐村”这顶被外界扣上的帽子,依旧让小寨村乃至整个岷县感到压力巨大,尽管“笑贫不笑乞”的认识早已从普通村民的认识中彻底逆转。
不愿回首的过去:小寨人的敏感与尊严
李尕猴在家中,其子李玉平为小寨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 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钊 摄
李尕猴,小寨村的名人。在小寨村内,人们对那些寻找李尕猴的陌生面孔早已经见怪不怪,“哦,你们是来采访尕猴的。”
在村庄内一座普通的民房中,中国青年网记者见到了李尕猴。他的成名与小寨村的“成名”大相径庭。这一切的原因都来自于他的儿子李玉平,全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学生。
李尕猴回忆曾经带着年仅6、7岁的孩子在成都流浪的生活,感慨颇多。他坦诚告诉记者,在30年前,乞讨的确是来钱很快的办法,“那时候要钱要美了,都是一分钱、两分钱的要,一天能要上20多块钱。”
但是,带着孩子外出流浪,在李尕猴看来的确对不起孩子,“玉平的年纪小,他就坐在公园里,我拉二胡,娃娃问别人要钱。看着娃娃在外边乞讨,心里也很心疼,遇见脾气不好的,骂一句、踢一脚也有。”
李尕猴将自己外出乞讨的理由归结为“生活贫苦、没有经济来源”。当他的儿子李玉平第一次提出要去上学时候,李尕猴最终还是做出了供孩子上学的决定,“读书改变命运,不读书一辈子没有好影响。出去乞讨,给自己丢脸、给国家丢脸。”
十几年前,小寨乞讨之风最盛的时期,多数人外出乞讨并不是为了糊口,而是为了致富。李尕猴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在外乞讨的人员有很多都是骗人的,“胳膊本来好着呢,用纱布一包,挂在脖子上,就说给点钱、给点钱。有的人说自己的腿不好,趴在地上要钱,这样的情况原来很多。现在乞讨的人基本上没有了,都改变了。”
2005年,李尕猴的儿子李玉平在小寨中学的校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致全乡中小学生的一封信———别跪了,小寨人,站起来》的文章,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彼时的李玉平,已经在是在校读大二的学生了。
李玉平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每年他都会抽空回家,发现村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人们的意识观念也上去了。”
小寨村内的九年制学校,在2013年地震后重建,是小寨村最为恢宏的建筑。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钊 摄
自李玉平之后,小寨村陆陆续续不断有年轻人考上大学,走出被群山环抱的岷县。在小寨村,规模最大、气势最为恢宏的建筑是一所九年制学校。春节期间,中国青年网记者在学校内见到了一位正在教室内复习,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大学生蔡同学。她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她曾经就在这里读书,“那时候,条件比现在艰苦许多。这几座大楼是几年前地震后重新盖起来的,条件比之前好了太多。”但是作为小寨人的蔡同学却不愿意过多讲述跟“乞讨”有关的话题,并且表示,“这个我真的不了解。”
曾经将乞讨视为致富门路的小寨人,正在努力重新修复着曾经因为“乞讨”而被舆论洪流冲毁的尊严。“乞讨”不再是一件能够放在台面上的事情,而村内绝大多数都对“乞讨”这两个字眼讳莫如深,都否认自己曾经有过乞讨行为。
村民对乞讨行为的认知改变,在中寨镇政府的回应中得到了证实。中寨镇党委书记郭岸平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在每年年初,中寨镇政府都会对小寨曾经有外出乞讨经历的家庭进行结对帮扶、沟通引导。经摸底,2016年全年小寨村没有发现外出乞讨人员。
“后乞讨时代”:站起身更要抬起头
村民李治平手机中关于岷县乞讨人员的新闻视频,该视频系几年前所拍摄。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钊 摄
在小寨村村民李治平的手机内,有一段近期在他朋友圈内广泛流传的小视频。那是一段两年前江苏电视台拍摄有关小寨人外出乞讨的新闻。李治平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这段时间这个视频在当地人尽皆知,“我们在手机上也能看到外边儿乞讨的人上了新闻。这个人,不是我们村子的,但是都认识。我们看了新闻也感觉特别不好。”
曾经的“中国第一乞丐村”的帽子,现在依旧扣在小寨人的头上。这样的结果,令小寨人不断面对着尴尬的同时,也让当地政府感到难堪。“外界不客观的认识,可能会让我们的老百姓在外打工时受到一些歧视。”郭岸平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对小寨负面的认识不仅仅让当地政府面对着压力,也直接伤害到了老百姓。”
当地年轻一代的村民中,多数在农闲时前往内蒙、新疆打工。在李治平的认识中,靠劳动获取报酬是最恰当的方式。为了让小寨村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当地政府也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在思想上压制“不劳而获”的念头。郭岸平表示,要让村民了解到外出乞讨所存在的危险,也要让村民明白“勤劳致富”比乞讨效果更好。
李治平家中的墙壁上挂着其子李云波的奖状,李治平称,还有很多奖状在震后重盖房屋时弄丢了。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钊 摄
李治平的儿子李云波在小寨九年制学校四年级就读。李云波说,学校为了杜绝寒暑假期间学生跟随大人外出乞讨,要求学生每隔十天就携带假期作业到学校报到。郭岸平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学生假期在家,另一方面也能够及时解决学生们在生活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哪怕不是出去乞讨,就是带着孩子外出打工也不行。”
为了督促孩子们好好学习,李治平曾经吓唬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带他们出去乞讨,“娃娃们说你要是带我出去要(乞讨),我就告你呢,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乞讨是丢中国人的脸”。李治平感慨,“毕竟娃娃们是读过书的,比我们懂事”。
2013年地震之后,小寨村的其中一个安置点。
在过去舆论的认知中,小寨人“通过外出乞讨盖起了小洋楼”等等印象屡见不鲜。郭岸平告诉记者,近年来,小寨村通过灾后重建和精准帮扶,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同样的说法在当地村民中也到了印证,李治平告诉记者,2013年岷县地震之后,村里盖起了很多小楼,“当时国家给了受灾农户一些补贴,剩下的依靠贷款和积蓄以及借款。”
小寨村“出名”之后,周边地区的外出乞讨人员甚至也会自称是小寨人。面对小寨村“乞丐村”这顶帽子,郭岸平表示很委屈,“如果说真的是因为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工作没有到位,导致村民外出乞讨的话,那我们的确应该负责。但是当地政府的确做了大量的工作,小寨也的确不像曾经那样。这几年国家的政策也非常好,该落实的我们都落实了。所以这顶大帽子,我们也感觉有点被冤枉。”
乞讨问题需要岷县和其他各地区内外合作,在岷县当地政府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在源头上进行防控之外,也需要其他地区配合,让外出乞讨人员认识到乞讨问题的严肃性。
小寨人在站起来之后,还需要抬起头。岷县县委常委王晓玲称:“岷县作为中国当归之乡,以中药材为支柱的富民产业拥有着广阔的前景,只要老百姓通过勤劳致富,生活水平切实得到改善,便能从根本上让当地人获得尊严,能够抬得起头。”
原文链接:http://news.youth.cn/wztt/201702/t20170213_9110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