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
——代表委员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讲话
光明日报记者王琎 晋浩天 詹媛 王胜昔 王建宏
“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讲话洋溢着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关爱与期待,在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
“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知识分子问题都是关乎全局的大问题,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问题作过多次论述,此番再强调,对于我们深化认识,更好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委员说。在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委员看来,国家进一步从方向引领、体制机制、保障服务等方面加强知识分子工作,必将极大激发知识分子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情。
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委员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一再强调。“一个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民族文化,而知识分子是其建构和传承者。”李景源说,“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知识分子重振中华文化的历史,无数先贤为之付出了智慧和生命,当代知识分子绝不能忘记自己之于时代和民族的责任担当。”
“知识就是生产力,就是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身为知识分子,我们应该学习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勇负重任,积极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代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感慨道。
而在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教育长王怀超委员看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关键词。“知识分子是国家的栋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着实为知识分子鼓了劲;而强调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即使个别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也要多一些包涵和宽容,则体现了党中央的虚怀若谷。如此,必定群贤毕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要工作和重大决策要征求知识分子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智库建设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委员一直关注智库建设,他认为,智库是知识分子集聚的重要平台和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令智库建设者们欢欣鼓舞。
多年来,河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长华委员一直呼吁国家从政策层面为知识分子创造宽容与理解并包的生活和学术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让知识分子把更多精力集中于本职工作。对于未来,我信心十足!”
汇聚而来的英才,如何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多作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仅强调了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也提出了期待,其中一点,就是希望广大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脉相承。唯有把国家利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知识分子才能真正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有所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委员指出。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委员深有同感。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只有树立经世致用的治学目标,保持卓尔不群的性格本色,拥有匡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才能重实情、看本质、建真言,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献计出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我国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要从“国家之所急”干起——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最重要的职责在于培养人才、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法学研究者,我要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国情,针对法治现状向党和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院长曹义孙委员表示,知识分子“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首要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
“今后,我们会更加积极开展广泛的创新实践,力争在海洋装备的自主创新,远海救助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方面作出更多贡献,让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引擎更加强劲。”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理事长宋家慧委员说。
“目前,我们做科学研究的硬件环境已经很好,现在最需要的是知识分子沉下心来做学问,要朝着自己的目标,矢志不渝地前进,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以自己的成果和成绩回报国家、服务社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郝际平委员说。
“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构建协同创新驱动发展体系,为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作出应有贡献。”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代表说。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努力推动传统戏曲走出去,向海外观众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民进河南省委副主委李金枝代表表示。
“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我和我的团队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开发更加先进的煤气化技术,为国家能源的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作出应有贡献。”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研发中心主任罗春桃代表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然科学研究要创新,社会科学研究同样要创新。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着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总结人类文明成果、为群众解疑释惑的任务,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创新,使理论抓住事物的根本,从而达到说服人的目的。只有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攀登创新高峰,才能增强研究成果的说服力,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委员说,要想真正做到“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关键还在于创新。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7日 03版)
原文链接:http://news.gmw.cn/2017-03/07/content_23904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