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原水生物硝化处理工程
金羊网讯 首席记者区健妍报道:东深供水工程是为香港、深圳以及工程沿线东莞8个镇提供原水的大型跨流域引水工程,担负着三地2400多万居民生活、生产用水重任。长期以来,东深供水工程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加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
6月21日下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网信办主办的“香江二十年 粤港共辉煌”香港回归20周年网络媒体采访活动,第二站来到深圳水库等地,实地了解这项与香港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型供水工程。
兴建缘由:
上世纪60年代香港闹水荒,中央决定引东江之水济香港同胞
香港三面环海,历史上饱受淡水资源奇缺的困扰。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市民每4天供水一次,350万人的生活陷于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水荒使香港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血浓于水。香港水荒引起祖国的极大关注,更牵动了共和国总理的心。1963年12月,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济香港同胞。
有关东深供水工程的珍贵历史照片
“让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在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中,数以万计的工程建设者饱含激情投入艰苦奋战,开山劈岭、凿洞架桥。规模宏大的东深供水工程历时一年后宣告建成,它将由南向北流入东江的水位提高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进入深圳水库,再经3.5公里长的输水涵管送入香港供水系统。
1965年3月,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向香港供水,满载祖国人民深情厚谊的东江之水越山而来,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
为了支撑香港、深圳和东莞三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东深供水工程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扩建、改造,将对港、对深及东莞沿线供水能力提升至初期的十倍之余。
工程现状:
供应目前香港70-80%的用水,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
据了解,东深供水工程北起东莞桥头镇,南至深圳水库,工程途经东莞、深圳两地。目前供水主线全长68公里,工程设计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年供水能力24.23亿立方米,工程设施包括61公里专用输水管道、6座泵站、两座调节水库、一座生物硝化站。东江水经太园、莲湖、金湖、旗岭四级泵站提水送至深圳水库,再经3.5公里埋在地下的输水管道从深圳水库自流进入香港。目前香港用水的70-80%,深圳用水的50%以上,东莞沿线8镇用水的80%左右都来自于东深供水工程,水质达到了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深圳水库是向深港供水的调节水库
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有关人士介绍,迄今东深供水工程已经不间断安全优质对港供水50余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法规、制度,并成立多个专职管理和保护机构,包括省水利厅东江流域监察局、省环保厅的东江监察分局、省政府授权成立的东深公安分局以及深圳市的东深供水水源保护办公室。
此外,还在全流域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机制,上游河源、惠州等地封山育林、实行生态涵养,确保对港供水的水量和水质。
安全保障:
东深供水的原水生物硝化处理工程是世界同类工程之最
深圳水库是向香港、深圳供水的调节水库。水库位于深圳市罗湖区,1960年建成,1965年正式对香港供水。水库集雨面积60.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4.06平方公里,库容4496万立方米。深圳水库被亲切地称为深港两市人民的“大水缸”,水库水质优于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
为了保护水库的水质,广东省政府划定了深圳水库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面积7.40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面积51.58平方公里,保护区禁止一切污染项目建设。水库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安装了隔离围网、围墙,行人不能直接接触水体。
东深供水原水生物硝化处理工程
据介绍,东深供水的原水生物硝化处理工程(简称生物硝化工程)是为改善和保障东深供水水质建设的大型净水工程。工程于1998年12月28日建成并投入使用,设计日处理水量400万立方米,规模为目前世界上同类工程之最。
工程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为了让港深人民都喝上更优质的“放心水”,生物硝化工程采用的是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该工艺是当前主流的水处理生物技术。
记者在现场看到,生物处理池由6条长270米,宽25米、深5.5米的廊道组成,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为1小时。技术人员介绍,池内设置弹性立体填料,作为天然微生物生长载体,通过鼓风曝气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氧气来源。微生物在填料表面富集形成生物膜,水中有机物、氨氮等在微生物的生长过程中被利用和降解,从而实现水质净化。通过东深供水工程专用输水管道输送到深圳的东江原水,水质已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