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RTV6月24日消息(记者范凡) 蔗糖业是龙州县的支柱产业,甘蔗种植在龙州县上金乡勤江村陇而屯有20多年的历史。在陇而屯几乎个个都种甘蔗的时候,贫困户农家胜为了脱贫另辟蹊径,种起了蔬菜。他能成功吗?
在陇而屯的山脚下,远远地就能看到几个蔬菜大棚,白色的棚顶与周围绿色的甘蔗形成鲜明对比,似乎彰显着大棚主人的独树一帜。走进大棚,一排排整齐的架子上挂着苦瓜叶子,成熟的苦瓜从藤蔓中垂下来,青翠欲滴。农家胜一边检查苦瓜的生长情况,一边给记者讲起了他的“致富经”。他说,之所以选择种菜,是源于他在市场上买菜得来的“灵感”:“蔬菜在八月的龙州会卖得很贵,天气热的时候,菜心最少也要五块钱一斤,我们龙州人吃的蔬菜百分之八十都是贩子贩过来的。”
龙州人吃不上龙州菜,很长一段时间,这已经成了龙州人都默认的事情。然而农家胜却记在了心里。他辞了零工回到村里,望着眼前的甘蔗地,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2016年7月,农家胜成功说服了另外四位贫困户,各自从农信社免息贷款5万元,整地、买种子、搭棚子,注册成立了种养合作社。第一次用大棚种菜,他选择了种比较容易成活的黄瓜:“去年七月,我们种了第一批青瓜长很高了,却不知道什么原因死掉了,既结不了果,也不长了。那个时候很多人跟我们说,我们这边种不了,我就说不可能。”
连续两次种植黄瓜失败,农家胜的合作社一下子损失了上万元。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村民自己在院子里种的菜都长势良好,为什么挪到了大棚就不长了?通过查找书籍和在网络上搜索,农家胜意识到,大棚里的水分过多导致细菌繁殖,影响了黄瓜的生长。在得到龙州县农业局专家的肯定后,农家胜慢慢摸到了大棚种植的门道:“政府(对我们的)帮助蛮大的,去年十月,乡镇府请了南宁市的一个教授亲自指导我们蔬菜种植,教我们病虫害防治、肥料施做。(记者:他们请的专家是专门给你们请的吗?)专门给我们社请的。”
现在,农家胜建起了10个蔬菜大棚,棚内种植着西红柿、苦瓜等蔬菜,棚外还开辟出菜地用于种植西葫芦。一次收获季后,农家胜还会根据市场需求更换蔬菜品种,使得合作社的收入更加稳定。今年,合作社的成员增加到38户,其中有36户都是贫困户。去年,大棚的收入达到了6万多元,合作社的成员拿到了第一笔每户2000元的分红。正在大棚里忙碌的卢小群说,她对合作社的发展很有信心,今年还打算增加投入。
记者:你为什么选择加入他的合作社?
卢小群:我觉得他们做得很好就加入了。
记者:看这个你觉得有前途是吗?
卢小群:对。
记者:之前是做什么的呢?
卢小群:种甘蔗。
记者:种甘蔗赚钱吗?
卢小群:不是很赚,干一年才有一次收入,种甘蔗比较辛苦。今年计划贷款五万,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去做。
记者:那你对自己脱贫有信心吗?
卢小群:信心就是来自于做合作社种菜,多一点就有信心越做越好。
种菜种出了“第一桶金”,农家胜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建设完善一个400平米的猪舍。经过处理的猪粪用做蔬菜肥料,品相不好的蔬菜也可以拿来喂猪,正好符合“循环种养”的绿色路线。今年初,农家胜与合作社里的贫困户都拿到了每人6000元政府奖补的产业扶持资金,他们把这批资金全用在基地拉电、搭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农家胜说,现在他们正努力树立品牌,增加大棚数量。未来几年,他还有个一百亩的“小目标”。
农家胜:希望蔬菜能供应到我们龙州市场。
记者:你觉得你目标实现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农家胜:三年以后。因为今年加进了二十个(大棚),明年再加进二十个(大棚),就有五十个(大棚),再加上我们有的土地八十到一百亩,到时候什么蔬菜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