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徐蔚冰
站在第二个“金色十年”的起点上,由中国担任主席国的第九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9月5日在厦门落下帷幕。此次全球为之瞩目的厦门会晤通过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重申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全面总结了金砖合作十年来的成功经验,为加强金砖伙伴关系、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规划了新的蓝图。会晤期间,中方举行了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金砖国家和埃及、墨西哥、泰国、塔吉克斯坦、几内亚的领导人应邀出席,“金砖+”朋友圈的合作模式得到广泛认同。
如何评价这次会晤的主要成果?下一个“金色十年”的愿景如何?金砖与“一带一路”的关系又如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
从三个维度开启第二个“金色十年”
中国经济时报:厦门会晤为未来10年金砖机制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有效路径。你认为,开启第二个“金色十年”的关键是什么?
王义桅: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一开始就谈到了,我们必须把金砖合作放在世界发展和国际格局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来看。同时,要放在五国各自和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看。这就把金砖合作的视野一下打开了。可以说,金砖合作已经超越了经济领域,向政治、经济、人文“三轮驱动”的方向发展。
开启下一个“金色十年”,金砖合作要自觉地放在三个维度上来推进。
第一,把金砖合作当作推动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试点。金砖合作强调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这与我们的“一带一路”精神、与我们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非常契合,通过合作、改革的方式,让世界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
第二,要把金砖合作放在推动新型全球化、新型全球治理观的方向中。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开幕式中特别谈到,促进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优化重塑,让“互联网+”等新的合作动力成为金砖国家发展的新动能。这些举措可以推动世界经济结构的改革和调整。
最后,我们要把金砖合作自觉地放在人类和平与发展大势和国际公平正义的大局中。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金砖国家不是碌碌无为的清谈馆,而是知行合一的行动队。面向未来,金砖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加强合作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总结成功经验,勾画合作愿景,踏上新的征程,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
我认为,这个愿景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跨越“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
经济合作是金砖机制的根基,金砖国家经济传统优势在发生变化,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跨越这一阶段,要推进结构性改革,探寻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要把握新工业革命的机遇,以创新促增长、促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要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增长。
二是推动“金砖+”模式,打造开放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金砖国家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金砖国家合作抵制了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的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趋势,让全球化更加包容、均衡、普惠。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及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成为国际金融治理的新生力量,打破了全球治理的西方主导权。一箭易断,十箭难折。未来十年,金砖国家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力,推动“金砖+”合作模式,打造开放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让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事业中来,汇聚各国集体力量,联手应对风险挑战。
总之,金砖国家已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金砖合作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作平台,金砖合作的意义已超出五国范畴,承载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期望。
金砖合作是逆全球化时代的正能量
中国经济时报:展望未来,金砖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潜力和趋势没有改变。那么,金砖合作势头强劲的动力何在?金砖合作肩负何种使命?
王义桅:我认为,有这样几点使命。
使命一,推动新兴国家整体崛起,切实维护、增加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和福祉。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旧动能转换,复苏缓慢乏力。金砖国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总体保持稳定,但也“波澜频起”。在这一背景下,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为国际社会所期待。事实上,金砖合作机制成立十年来,在五国领导人有力指引下,金砖合作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已长成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树,金砖合作份量更重、合作成色更足。与此同时,金砖合作也意在成为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助推器”。其中,能否做成“助推器”、开启第二个“金色十年”,中国领导力至关重要。
在金砖五国里,中国经济总量占据七成。因此,只要中国崛起势头不减,金砖合作就有信心。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倡导不同制度文化相互包容、不同发展模式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不断扩展金砖合作的“朋友圈”和受益范围,维护和增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和福祉。
使命二,推动国际秩序变革和国际体系朝更加公平合理方向发展,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中国以第二大经济体、金砖国家“领头羊”和中等强国的最大支持者三重身份,发挥传统中国文化和外交艺术魅力,打造“金砖+”机制,体现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
使命三,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全球化、新型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金砖合作不仅要做国际秩序变革的“助推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还要团结协作,继续致力于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为人类社会的集体繁荣进步贡献更多“金砖智慧”和“金砖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过去十年,在中国等相关国家共同努力下,成功推动金砖合作实现“三个超越”;未来十年,金砖合作还要扩员增效、做实做强,成为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底色”和支柱。
总而言之,金砖国家已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金砖合作成为推动国际秩序朝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成为新型全球化的旗手和全球治理的生力军。
“丝路”铺“金砖”,共鸣共振共赢
中国经济时报:“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合作倡议,“金砖”则是美国高盛公司提出的投资概念。2017年,中国先后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是否意味着开启了两大合作平台的对接元年?
王义桅:金砖国家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在时间、空间和功能层面是紧密相关的,“一带一路”提出的战略对接、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及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倡议,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化合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金砖国家自身发展的“黄金机会”。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仍处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的阶段,而中国在这一方面则发挥着引领作用。当前,中国在有些产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世界市场上极具竞争力。而“一带一路”中众多国家的产业链明显低于中国,二者间有极大的互补空间,应在原来同发达国家循环的基础上寻求金砖国家之间的新循环,形成双循环局面。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里,中国经济总量占据一半;在金砖五国里,中国经济总量占据七成。这使得中国成为这两大平台对接的凝结核和纽带。“丝路”铺“金砖”,刚柔相济,必将形成共鸣、共振,带来共赢。
先说共鸣。“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推动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金砖+”机制为金砖对接“一带一路”提供了空间。此次厦门会晤,金砖对话伙伴几乎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部分国家还是国际组织的轮值主席国:埃及是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几内亚是非盟轮值主席国、墨西哥是美洲国家组织轮值主席国。精神相承、优势互动,更易使两大平台产生合作上的共鸣。
再说共振。两大平台相互借力,有望实现战略对接。金砖国家是新兴大国,“一带一路”将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串联在一起,通过经济走廊、互联互通实现战略对接,美美与共。战略对接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理念,即:将其他国家和组织已有的战略合作进行对接,形成规模化、系统化效应。“一带一路”强调互联互通、产业链的延伸以及经济走廊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避免经济泡沫,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互联互通的重要环节,国际产能合作是产业链延伸的体现,而经济走廊是将世界上最有活力最有潜力的亚洲市场与其他市场对接,形成共振。金砖国家分布在亚非拉各洲,与“一带一路”对接可将这种共振效应波及全球。
最后说共赢。金砖是“点”状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是网状合作,点网相连,实现共赢。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原话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即“一带一路”也从点开始,这与金砖合作模式十分契合。“丝路”铺“金砖”,网点结合,形成规模、系统效应,就更容易实现共赢。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和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将为中国向亚非拉国家传播发展经验、促进交流合作、共同解决发展问题提供重要的平台,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决定世界命运的单向全球化,能造福广大民众,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参与感和幸福感。金砖与“一带一路”成员重叠、相互借力,都秉承开放包容理念,强调与对方的战略对接,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国际格局转换和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可持续方向发展,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全球化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上,形成共鸣、共振,实现共赢。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合作都是新时期全球化、全球治理和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是中国梦对接世界梦的重要平台,是全球互联互通计划的点网支撑。两大平台对接,纲举目张,可达到共鸣、共振、共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