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艾四林: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与时俱进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7-11-15 10:54:51|网络编辑:刘婷

  作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艾四林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的重大判断,是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重大理论创新。

\

  一是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因此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历来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为判断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动、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从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九大,正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的变化,导致了党和国家不同阶段主要任务的相应变化。在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把握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九大报告以为人民谋幸福开篇,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尾,体现了我们党强烈的人民立场和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人民情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需求变化的敏锐把握。我们党及时作出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三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逻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是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的。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总体上得到了有效解决。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渐凸显,以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正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实际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要求的反映。

  四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精神。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对立关系,两个判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看不到这一点,就认识不到这一新论断的巨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另一方面,二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继承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党的基本路线没有变。另外,这并不意味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彻底消失了,它在一定范围、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内还会以不同方式存在,只是它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而是次要矛盾。

  (本文系光明日报举行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理论座谈会发言摘要,首发于《光明日报》)

【原文链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