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RTV消息(记者 范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广西正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第63次会议讨论通过《壮文方案》,并同意在壮族地区推行使用。壮文成为迄今为止由国务院批准的唯一一种新创民族文字。
60年来,经过壮文进校、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和发展,广西已初步建立从学前教育、中小学各学段以及高等教育的壮汉双语教育体系,壮语文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壮族“文化基因”进一步传承。
在今年的壮语讲故事比赛上,来自武宣县桐岭镇的韦玉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小年纪的她把壮语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广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壮汉双语教育。但是过去学校大多把壮语当作副课来学,这给壮汉双语教育带来了难题。2010年,广西将“加强壮汉双语教育”作为全区48个教育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予以实施。壮汉双语教育,再次被人们所重视。
2012年秋季学期,广西在壮汉双语小学全部开设国家汉语课程,另开设一门壮语文必修课程。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过去壮语教育的“断层”导致壮语教师师资也出现了“断层”。老师不够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桐岭镇,还出现了全区其他开展壮汉双语教育的地区。2014年,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组织实施“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每年面向壮汉双语教育实验县(市、区)的乡镇定向招收100名壮汉双语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自治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韦兰明向记者介绍:“我们在民族大学举办过培训加学历、培训加等级以及壮文基础强化班来培养双语教师,现在收到一些效果,缓解了壮语教师师资断层的问题。”
语言离不开文化,壮汉双语教育也是如此。广西不少地区的学校正在探索校本教材的开发,创新壮汉双语教育的方式。在德保县都安乡中心校,副校长周义珍介绍,学校里不仅开设了壮族“文化角”,还成立了南路壮剧少儿传承班,邀请78岁的壮剧老艺人作为壮剧导师,以南路壮剧为主要载体,将壮族民间文化资源融入壮汉双语教学,编写了校本教材。
推行使用壮文,保护传统“文化基因”,唤起壮乡民族的文化记忆,树立起文化自信,广西一直在努力。近年来,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双语教研专项经费,支持县级教育部门组织双语教研活动和校本教研,定期举办小学生讲标准壮语故事比赛、壮文作文现场比赛、壮语才艺表演赛,以及双语教师说课、课件制作和教研论文比赛等,建立起“以赛促研,以研促教,赛、研、教相结合”的壮汉双语教研新常态机制。截至2017年10月,广西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工作已增加到36个县(市、区),壮汉双语学校261所,在校学生总数12万多人。自治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韦兰明表示:“广西2012年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壮语文课程标准,现在我们还需要制定初中的专业课程标准,还有高中选修课的课程标准,同时也要编写符合壮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地方教材,我们现在也正在组织专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