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胡鞍钢、王洪川:为不断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奋斗

我奋斗 我幸福|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2018-01-26 16:03:47|网络编辑:杨琪玉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民生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

  过去几年间,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全球发展失衡,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随着国际逆全球化势力上扬,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增长乏力,制度也产生越来越多难以消解的顽疾。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显著增强。经过五年艰苦卓绝奋斗,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各项民生指标不断攀升,全体人民福祉迈上了新台阶。

  五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速7.4%,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跑赢了经济增长。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快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五年累计创造超过6500万就业岗位,解决了279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脱贫攻坚战取得新胜利,平均每年减贫人数在1300万人以上。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16年全国人均住宅面积为40.8平方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4%以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下降,全体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民生领域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落到实处。

  增进民生福祉的新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做出新论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八个更”概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我国持之以恒惠民生的实践不断走向深入,党的十九大提出改善民生新的部署,更加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社会建设维度来看,我国民生福祉新部署已经超越了以“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为内容的框架。具体来看,党的十九大对增进民生福祉作出新部署,将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多个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一,幼有所育。这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体现了为人民群众提供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未来将进一步办好学前教育。预计到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提高至85%。

  第二,学有所教。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经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条件下,加快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升,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至2020年达到50%以上,进入基本普及阶段。

  第三,劳有所得。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高劳动参与率,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第四,病有所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五,老有所养。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第六,住有所居。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第七,弱有所扶。健全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第八,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循序渐进创造美好生活

  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一,清晰界定基本与非基本公共服务,逐渐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完善非基本公共服务。针对公共服务所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要确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和作用。政府保基本,主要解决公共服务的不平衡问题,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在促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作用,主要解决公共服务的不充分问题,开放各类服务市场,鼓励市场主体进入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公共服务需求,在开放市场中不断完善市场监管,推动市场健康发展。采取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与民生福祉相关的教育培训产业、大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等。

  其二,增进民生福祉,关键是守底线、补短板。守底线主要是解决雪中送炭的问题,通过完善转移支付方式,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兜底和保基本功能;补短板,主要是强化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7个有所”方面的薄弱环节。如,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又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公共服务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再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依旧难度大、问题多、压力突出,人口老龄化有效应对亟待破解,幼有所育仍然不能得到普遍满足等。需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民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其三,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同时加快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增进民生福祉的能力,必须根据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可实现的民生发展规划目标,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逐步增进民生福祉。同时,民生福祉具有正外部效应,能够有效释放居民消费能力、拉动内需,需要积极发展民生服务业,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积极性,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民生服务业体系,促进实现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应用大数据、新技术,实现民生领域服务精准对象、精准服务,全面提高公共部门生产率,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衔接,让人民群众享受高效便捷优质服务。

  总之,群众利益无小事。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始终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守“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的观念,带领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美好生活向往不懈奋斗。(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胡鞍钢 王洪川 分别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

  【原文链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