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论新视野】汪德华:降成本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长期任务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02-10 19:00:31|网络编辑:孟宪静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十九大报告以及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要求,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长期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其中,“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工作。

  长期以来,加强成本管理、降低产品成本普遍被视为企业内部微观管理的一个范畴。而按照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降成本”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抓手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如何从理论上理解十九大报告强调的“降成本”,事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

  作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现实基础和理论内涵。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特征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国优势和独特的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增长速度近40年均位于世界前列。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从1980年的世界第13位,发展到稳居世界第2位。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党和政府也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约束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经济增长的成本问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九五计划期间,明确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但总体上看,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问题在诸多领域都有体现。例如,资源消耗越来越大,环境压力日益凸显,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依然不高,诸多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受制于国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正是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求建设“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可以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个维度进行概括。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硬件系统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软件系统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其中,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解决的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素供给。唯有现代产业体系的四个硬件协同发展,国家的经济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才会不断增强,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才能不断提升。而要实现四者协同发展的关键,则是软件系统的运转有序。为此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二、降成本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特征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就意味着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是一个“讲成本”的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将“降成本”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就是为达到特定目标所必须付出的资源耗费或价值支出。成本与效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谓效益,就是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特定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必然要以一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耗费等为代价。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效益优先”,这就意味着必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最小的资源成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的“降成本”,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效益优先”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长期任务。经济体系的成本影响因素众多,既有企业内部的管理因素,又有现代化经济体系硬件系统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之间能否协同发展,甚至具体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协调性,还有国家发展的制度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合格的市场主体,会为提高企业效益不断优化内部管理降成本。但解决好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协调性、现代化经济体系硬件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软件系统即国家发展的制度环境等,则需要充分发挥好政府作用。经济体系总是动态发展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降成本”的重点和发力点会有所不同,需要久久为功。

  值得指出的是,“降成本”与“质量第一”并不冲突,同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质量不达标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耗费,本身不能创造任何价值,本身就是成本的一部分,我们通常称之为质量成本。因此,从企业角度看,“降成本”必须是在符合“质量第一”前提下的成本管理,提高质量就是降低质量成本。从宏观角度看,提升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硬件系统间的协调发展,优化国家发展的制度环境,是贯彻“质量第一”理念的必然要求,可以为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质量成本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三、新时代“降成本”需坚持宏观思维、综合施策

  自习近平同志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主要经济政策以来,“降成本”一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十九大报告中具体要求是:“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这些具体要求,都是从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协调性、现代化经济体系硬件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国家发展的制度环境等角度提出的,都明显体现出“降成本”需坚持宏观思维,注重综合施策。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计划经济时期,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存在忽视企业成本管理、搞生产建设不问经济效益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成本管理得到重视,但许多人依然将其视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在1980年中国成本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许毅等学者曾提出国民经济成本概念,即要求研究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组织管理,经济结构的合理安排等同产品成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着眼于从国民经济战略决策上探索降低成本的途径。但也有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建立国民经济成本管理这样的概念范畴。此后,从国民经济视角进行成本研究的进展并不显著,成本研究依然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管理范围内。

  十九大报告以及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的“降成本”,是从更高的层次,更宏观的视角指导成本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明确了成本管理研究和实践的方向:“降成本”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长期任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时点,“降成本”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质量第一”理念,做好质量监控工作;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之间的协同发展;采取各项政策提升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协调性;降低制度性成本。社会各界都要更新成本管理理念,注重宏观思维、综合施策抓好成本管理研究和实践工作。

  首先要建立成本管理理论体系。按照十九大精神,从更广的视角看待以“降成本”为核心目标的成本管理。“降成本”不是单一维度的“省钱”,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问题,而且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各部分能否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现代化经济体系协同发展的视角看,成本的组成部分有哪些?经济体系各个部分对企业成本的影响渠道有哪些?宏观上看成本与微观上看成本有何不同?动态成本和静态成本有何区别?从理论上厘清这些问题,对于在实践中搞好“降成本”工作至关重要。

  其次在政策层面要坚持以实体经济运行成本为重点,协同抓好降成本工作。实体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需要重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对成本的动态影响,还需要重视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基础性产业成本在产业链上的传导。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核心是更好发挥现代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降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虽然从短期和个体层面看,会增加企业成本,但从宏观层面看,这是降低美好生活的整体成本。

  在企业层面要勇于变革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理念为指引,从动态、宏观的角度看待成本管理,而非单纯地“省钱”。在当前,尤为重要的是树立“质量第一”理念,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质量成本;要更加重视企业战略的选择是否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向,发挥企业科技创新对降低成本的潜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成本研究会秘书长)

【原文链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