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广西电台《赤子教授黄大年和他的微信朋友圈》

广播社教作品|来源:北部湾在线2018-02-27 19:53:08|网络编辑:孟宪静

\

赤子教授黄大年和他的微信朋友圈

【《新闻故事》版头】

听众朋友,欢迎收听《新闻故事》。本期节目张涛为您讲述:《赤子教授黄大年和他的微信朋友圈》。

【出录音,减弱,压混】(央视《新闻联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

这段时间,黄大年这个名字反复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中。身处发达国家,学术出众、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生活优渥,为何选择回国?回国后,他使出拼命三郎的劲,倾心育人,却淡泊名利,这又是在跟谁较真儿?黄大年的生命结束了,然而,对于他的思念、关于他的思考才刚刚开始。他是一名科研成果出众的战略科学家,然而,作为一个普通人,黄大年的喜怒哀乐,他的生活,他的感受究竟是怎样的呢?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是黄大年微信朋友圈上的个性签名。可他的一生,却并不像朋友圈签名说的这般轻巧。

1958年,黄大年出生在南宁,17岁高中毕业后进入广西地质工作队,成为一名物探操作员,由此敲开了地球物理科学的大门。工作两年后,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在英国奋斗多年的黄大年,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广西大学技术成果转化研究院院长王双飞:

(出录音)“是我们广西的骄傲,更是我们科技界的榜样。按照习总书记说的:把论文也写在大地上,把我们的成果进一步的能够应用到我们中国,甚至应用到国外。”(录音完)

2013年12月24号,黄大年更新了一条朋友圈。他写到:“4年前的平安夜,我在同一时刻轻轻的从剑桥彻底归来了。也巧了,此后4年几乎都是一个人异地度过这熟悉了近二十年的夜晚,因为老赶上出差……”

平安夜对于黄大年而言,一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得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后,2009年的平安夜,他放弃了在英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踏上了回国的航班。他辞去了剑桥航空地球物理公司博士生导师职务,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他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吉林大学广西校友会执行会长张文举回忆起当年的情况,说到:

(出录音)“后来黄大年就说我宁可什么都不要,我也一定要回去,一定要回到祖国去,要把我所学到的知识为祖国做贡献。”(录音完)

黄大年生前的一段采访录音表明了心声:

(出录音)“我就希望我们国家的将来能够在航空地球物理技术进展方面,我能尽自己的一份力,能够把地下的两公里甚至更深的地下隐伏信息真正探测清楚,让它全部透明。”(录音完)

2015年9月27号,黄大年在朋友圈里说道:“又一度中秋月圆洒银光,令多少江郎词穷落笔难。”

身在异乡,中秋月圆之夜难免让黄大年思念起家乡来。黄大年生在南宁,长在南宁,他是广西老乡,更是广西的骄傲。作为国际著名航空地球物理学家,他的工作经历和成就让人感觉特别“高大上”,但其实现实中他是个很接地气的人。说起自己的高中同学黄大年,蔡琼打开了话匣子:

(出录音) “2005年的时候,同学说要在贵港聚会,他就回来了。他虽然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但是他真的很平常。”(录音完)

除了关心关爱家乡同胞,黄大年还很关注家乡发展,为家乡牵线搭桥发展科研更是他多年来的夙愿。吉林大学广西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执行秘书长陈志华说:

(出录音)“他说有机会一定会回广西或者搞点科研,或者对接搞点项目或者搞点培训,为广西为家乡出力。”(录音完)

2016年2月22号,黄大年微信朋友圈写到:“……没人强迫,只是自找,总想干完拉倒,结果没完没了,公事家事总难两全。忽见,正下瑞雪,空气清新,一幅月下银霜自然美景,让人在空旷的停车场上心旷神怡,不忍离去。”

那天刚好是元宵节。当黄大年走出学院大门时,办公楼里早已空无一人,地上是厚厚的白雪,身后是一轮明月。工作到深夜,在归国的7年里,是他的家常便饭。正是这种废寝忘食、兢兢业业敢啃硬骨头的作风,让黄大年回国没多久就被国家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他研究的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藏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7年来,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

(出录音)“这使得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和国际上先进国家的距离,应该说能缩短十年之多。”(录音完)

2016年9月10号,这是黄大年生前的最后一个教师节,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写到:“……可怜老妻一再孤独守家,周末、节日加平时,空守还是空守,秋去冬来,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我6年前安慰她,再有一年就忙完,再有一年就是剑桥的生活节奏。一年又一年,一年比一年忙……”

那天晚上,他原本计划从北京赶回长春陪妻子过周末,但因为工作安排临时有变,无奈之下,他只好取消了回长春的机票,再次与妻子爽约。黄大年的学生王泰涵几度哽咽地告诉记者,黄大年一心扑在工作上,别说陪家人,忙得连自己身体都顾不上了:

(出录音)“特别关注我的学习,为我坐在病床上拿着笔记本。(说他出院了)会给我更多的帮助。我当时也是特别受鼓舞,说黄老师,你先(保重)身体要紧,他笑呵呵的说没问题的,等我出去我们还有很多活要干。”(录音完)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对黄大年拼命三郎的工作作风也深有感受:

(出录音)“他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培养人。他经常跟我谈到这件事情,我们要培养人,培养我们年轻的教师队伍,培养我们年轻的研究生,要把这支队伍带起来。”(录音完)

2016年12月13号晚上7点59分,黄大年在朋友圈上写到:“人生的战场无所不在,很难说哪个最重要。无论什么样的战斗都有一个共性——大战前夕最寂静,静得像平安夜……事业重要,生活和家庭同样重要,但健康更重要。”

这段文字,是黄大年生前的最后一条朋友圈,当时距离第二天的手术开始已经不足24小时,他即将踏上生死未卜的“战场”。然而,就在手术前的下午,他还偷偷地从医院跑到办公室,向助手和学生们交代工作、处理邮件。国家国土资源部航遥中心原主任王平说:

(出录音)“有时候我们见面也跟他说,你这样拼命三郎这样工作不行,他说我在国外呆这么长时间,回到国内,尽量要努力去做,发挥我的作用,能够把自己学到的东西用到国家科技发展上。”(录音完)

黄大年最终没有等到出院那一天。2017年1月8号,在与术后并发症的战斗中,58岁的他没能胜出。后事没有安排,对家人没有遗言,黄大年走得突然,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带着对科研的遗憾,带着对祖国的眷恋。

2015年4月7号,黄大年曾在朋友圈中转发关于邓稼先的缅怀文章,他以寥寥数笔记录感慨:

“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这番感慨是黄大年对邓稼先的致敬,更是黄大年自己的人生墓志铭。

听众朋友,您刚才听到的是《赤子教授黄大年和他的微信朋友圈》。本期《新闻故事》由广西台记者谭妍薇、梁鋆、刘晓宇、裴文鹏采制,我是张涛,再会。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