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为生命续航》作品文稿

新闻眼|来源:北部湾在线2018-03-19 17:38:39|网络编辑:杨琪玉

用爱为生命续航

新闻故事版头

导听:

行走在生死两端,为生命提供另一种延续(出录音)“器官捐献就像生命接力一样,当一个人跑到生命的终点,他身上的器官却还是能够在现代医疗条件下很好地成活,并去帮助他人、挽救他人。”(录音止)

肩扛着质疑和冷眼,以灵魂“摆渡”温暖与希望(出录音)“想想自己对生命的期许,想想绝望时候的那种盼望,如果我的职业、我的工作能够给他人带来帮助,我为什么不去做呢?”(录音止)

凋零与新生、绝望与期盼;

放弃与坚守、欣慰与感动;

她告诉我们,关于爱的事业,永远没有终点(出录音)“生命总是有终点的,但是爱是没有终点的!”(录音止)

《新闻故事》年终特别节目,对话全国优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桂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李霞,听她讲述那些“生”“死”之间的故事。


(主持人旁白1)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不被常人理解。它游走于生死之间,既是死神的同伴,将死亡的确认信捎给捐献者家属;又像天使,给等待器官捐赠的家庭带来希望。


从2010年3月中国启动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开始,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份新职业就诞生了。他们不可或缺,却不为人所熟知。做一期访谈,走近这个让人好奇又充满敬畏的职业,成了我们栏目组共同的心愿。

经过多方了解,我们选定广西桂林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李霞作为访谈的嘉宾。今年3月,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与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对9名2016年度全国优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进行了表彰,李霞是其中之一。

然而,从4月到12月,访谈时间改了又改。往往是一个电话,因为临时接到新的协调任务,李霞又“爽约”了。“一切都得给协调工作让路”——是我们对素未谋面的李霞,对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份职业最初的印象。

终于,12月初,李霞在工作间隙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对话,就从她刚刚完成的一例器官捐献开始。

(新闻播报)11月17日晚,不幸患上渐冻症的桂林市民彭安,走完了他53年的生命历程。在饱受病痛折磨,无法行动和言语的弥留之际,彭安对着字母眨眼,艰难拼出了捐献器官的心愿。经家人和当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帮助,彭安捐献的肝、肾器官先后成功移植到三名患者体内。彭安捐献的一对眼角膜也将移植给两名失明患者,帮助他们重见光明。

主持人:欢迎收听《新闻故事》年终特别节目,我是玉峰。有人说,每一次器官捐献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每一次捐献都是爱的升华和生命的分享,而器官捐献协调员就是这些爱的摆渡者和生命的引路人。今天非常荣幸,请到了2016年度全国优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桂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李霞,做客我们的演播室。李霞你好!

李霞:玉峰你好,各位听众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刚才这则新闻里的主角彭安,是一名渐冻症患者。病痛“冻”住了他的身体乃至生命,但“冻”不住他那颗延续他人生命的大爱之心。你也参与并见证了大爱延续的全过程,这其中,都有哪些收获和感动呢?

李霞:其实彭安这个(案例)我觉得有点戏剧性,父亲表达这个意愿,然后他儿子从部队赶回来,就把他父亲的意愿录下来,而且是用手工拼音的形式写的。在ICU里,我就跟他说,我说:“我接到您想自愿捐献人体器官的意愿,即便您现在很痛苦,我依然想求证,您是不是有自己的意愿无偿自愿地捐献器官?”我说:“我知道您现在不能说话了,但是如果您能听见我说话、并认可我说话,您使劲地眨动您的眼睛,行不行?”他使劲眨眼。虽然没有语言,但他确实用他眼睛的眨动告诉我们他的意愿。

主持人:很用力地在做,是吗?

李霞:非常用力,我看到一个人对生命的执着,希望生命得以延续的执着。其实这是我们器官协调员所希望的,也是我们非常被感动的。器官捐献就像生命接力一样,当一个人跑到生命的终点,他身上的器官却还是能够在现代医疗条件下很好地成活,并去帮助他人、挽救他人,我们希望这件事情把它做下来,它就是一个大爱的事情,就是一个闪光的事情。

主持人:这个案例听上去,协调工作还是挺顺利的。

李霞:他的儿子第一次接触我的时候都要我亮明身份。其实我们接触到有人是找我要身份证,有人连身份证都不相信,彭安的儿子就觉得,“你们是吗?”我说:“我的协调员证不在,我的身份证在,但是我的手机上头有我们协调员的这些报道”。我们同事还把我们获得优秀协调员的照片、我把我们今年救灾的照片给他看。这个身份才确定了,他也跟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器官捐献的相关的事情。

主持人:从一开始的质疑,甚至是排斥,到慢慢地了解、认可,最后信任、接受。是不是每一次的协调工作,你们和捐献者个人及其他们的家属之间,都要经历这样的情感博弈呢?

李霞:刚开始的时候就是抱着能够保护人的生命健康、这个事业能够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参与到这里来。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捐献协调我们用了10个小时的时间,但是我们这个案例最后是特别让我们失望,最后是没有成功。就和我们开始想的大不一样,我们就觉得应该人家都会支持的事情,实际上我们遇到的多半最开始是碰壁,多半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怀疑我们的身份。其实有那么一段时间甚至是有点沮丧的,就是摸着自己头不知道从哪儿做起,因为首先别人对我们有时候都不够信任。

主持人:他们这种不信任、不了解是源于什么呢?

李霞:最开始是对这个技术都觉得很诧异,因为我们去的往往是县里头、甚至乡里头,他们觉得这个是不可思议。接下来的时候就觉得,我们的观念就是必须完整地入土为安,才是对我们逝去亲人最大的尊重,这也是我们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深深遗留下来的一个烙印和一个习俗。

主持人:一边是几千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一边是刚刚起步,摸索前行的新兴职业,刚开始的时候,您压力很大吧?

李霞:确实很大,我们其实在捐献过程中,有一例我记得特别清楚的就是,它是两个年轻的80后的兄妹,是完成父亲的捐献。我希望他能够站出来做一个带头宣传。这两个年轻的兄妹跟我说:“我们在深圳打工,我们深深地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也特别赞成这个大爱无疆的器官捐献的精神。但是,我们无法抵御在一个家族中长辈给我们的一个压力,我们也无法去说服一些年长的类似于族长这种角色的人员”。


(主持人旁白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受此观念影响,在中国,每年有30

万人在生死边缘排队等候器官移植,却只有1万多人能通过器官移植获得新生,人体器官移植供需比例严重失衡。而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个矛盾纠结的群体,他们面对着死亡,又惦记着新生。游说于死亡与新生之间,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找到绝望与希望转化的支点。采访中,我对李霞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她做的是“起死回生”的工作。对这样的形容,她笑着说:“每次努力,都是为生命搭桥。”

主持人:不理解、不信任、冷漠、无视、甚至谩骂,协调工作大多面临的,都是这样的尴尬。刚开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是什么事情让你坚持了下来了呢?

李霞:有一天就像一道曙光,让我突然看到了一个我们工作中的希望。我记得那是2011年的6月初,我们上班的时候有一个30多岁的女性,敲开了我们红会办公室的门,她很急切地说:“我想捐献我弟弟的器官”。

主持人:有人主动上门?

李霞:对,她跟我说“我想捐献我弟弟的器官”的时候,我那一下子都惊呆了,我以为我听错了,我再反过来问她:“你想捐献器官吗?”她说“是”,然后我就问清了情况,这一例就是我们广西的首例,这一例的捐献者叫梁六三,是我们临桂县、现在临桂新区的一个普通村民。

主持人:当时是怎么一个情况呢?

李霞:他因为脑大面积出血到了生命中枢以至最后脑死亡。他姐姐其实就是很普通的一个大陆新娘远嫁到台湾。令我们欣慰的是,他们大家族的人最后觉得姐姐这个事情是对的。然后我们就把梁六三转移到我们移植医院进行器官的维护,最后达成了捐献。而这例捐献也让我特别难忘,它不但是广西的首例,它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特别纪念。我记得那一年,我儿子高考,中午我也接到儿子给我打的电话,告诉我,跟着学校的大巴车回到了学校。做母亲的在儿子高考的时候其实是有紧张的。

主持人:是啊,高考,不管对于孩子还是父母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即便父母在考场外静静地等候,对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但为了梁六三这一例器官捐献,你缺席了儿子人生的这个重要时刻,后悔吗?

李霞:其实我们家先生说,也有很多爸爸妈妈拿着食品、水在门口等待儿子。(主持人:等待他凯旋)等着他,每考完一场就给儿子一个加油。因为我做这个事情,也可以说是别无选择,因为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重要,因为挽救生命是不可以等待的!而我相信,我已经年满18岁的儿子,一定会有自己的能力去面对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大挑战。所以我给儿子的话就是:“相信自己,努力做最棒的自己,妈妈觉得你一定能做到!”

主持人:是啊,相信孩子知道你的缺席是因为要做一件这么有意义的事情,也一定会为你骄傲的。如果说梁六三的亲属主动自愿捐献器官的案例,让你看到了希望,那第一次主动协调成功的捐献,一定是给足了你信心和动力吧?

李霞: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小伙子,他父亲遇到车祸了,他就找到我们这里来,然后我就说:“你母亲知道吗?”他说:“我准备跟我母亲和我妹妹说,她们现在不在桂林,她们还在外地”。我说:“行!小伙子,我们两个人一起为这个事努力,行吗?”他点了点头。我还清楚地记得这一例是在我们解放军181医院的一个办公室里完成的,然后跟他母亲说的时候,他母亲、就是待捐者的妻子,有长时间的沉默和无语,很长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一个待捐者的家属要接受这么大的一个事情,一定要给她思考的过程。我们在等待中做一些小的关怀,送一些水,适当地拍一下她的肩膀,搂一下她。

主持人:感同身受的肢体动作,胜过千言万语。

李霞:我们没有谈捐献,我们只跟她谈坚强。她流泪,我们也跟着流泪,慢慢地从流泪到抽泣,等她抽泣的时候她就会自言自语,就会说很多她丈夫跟她生活的一些事情。有幸福的,抑或是艰辛和不易。但是无论是幸福或艰辛不易,当两个人共同撑起的家庭,它始终是难忘和幸福多很多,然后我们就让她诉说。既然你的丈夫是一个这么敢于担当家庭责任、这么有善良心的人,我们相信如果他有知、如果他可以讲话,他是不是也愿意选择去帮助他人呢?然后儿子又很坚定地站在母亲这一边,拍着母亲的肩膀说:“我希望父亲活下来,也与第一个梁六三哥哥那样,能以这个方式活下来”。妈妈和姐姐还有哥哥,是抱在一起哭了。我们等待他们哭了以后,就把器官捐献的过程和器官捐献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能去救人、能让器官活着、能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幸福,慢慢地跟他们解读。我们告诉她,首先是自己自愿,然后无偿自愿地捐献器官。第二,是需要直系亲属共同同意的。妈妈最后经过一天的接受、消化,第二天选择了签署器官捐献的登记表。

主持人:整个协调工作做下来,还算挺顺利的。

李霞:其实我们原来想,我们第一例这么顺利,第二例这么顺利,我们加大宣传,相信一定是会很顺利的,但是其实我们以后做的案例中依然有很多是有挫折的。我记得我在做一例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家属,他的爱人同意捐献,他很彪悍,也很豪爽,他觉得捐献,我给你你拿去就行了,还要填这么多表格和资料干嘛?这有什么好填的呢?(主持人:还去调查你这么多直系亲属的意见)他觉得我是做个好事,你怎么像是在盘问我这么多情况?(主持人:像是审问一样)他现场就会发脾气,拍着桌子。我们只是跟他说,“别急,相信我们,我们会尽快把这个事完成”。我们和他的儿子、还有他的家属很多人,签署了器官捐献登记的手续,完成了相关手续。

主持人: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吗?有条件的捐献者或者他们的家属的不理解,然后恶语相向,这种时候,你是怎么应对,让捐献工作继续下去的呢?

李霞:我们也会通过观察把人分为四个类型:第一个类型就是属于那种器官捐献坚定型,这种人履行好手续,然后我们就大力弘扬,让家属有更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第二类人就是那种完全不知道的,我们就告知他,就是在你生命尽头的时候可能还能抢救你的器官这一个做法,能够挽救他人生命,给他人的家庭带来一些曙光,然后告知你,你可以做一个选择,我们会等待你做的选择,并尊重你的选择,并不因你的选择去评判你的好坏。我们只是支持你做捐献,但是你做的任何决定我们都表示可以理解、并可以认同你的,这是第二类。第三类就是犹豫型,就是他知道,他又想捐,又怕捐,家里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我们一般这个时候是我们协调员要花一点时间和精力的。

主持人:这是有难度的了。

李霞:对,我在这个时候通常就坐在旁边看,看家属里头哪个人或者哪几个人是说话比较有权威性的、有感染力的,跟他慢慢沟通,我们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能理解的。

主持人:就是要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李霞:对,我们做解释工作,我们解释工作也是尊重他的意见,绝不做道德绑架和去强求他的意志。也不劝他,就只是告知他,选择权永远在他自己手上。你可以选择不捐,你的所有器官将和大地融为一体,化为泥土,重新再生长;也可以选择这些器官再活着,晚一点再和泥土相融。


(主持人旁白3):尊重,是我在与李霞的交流中,感受到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最明显的特质。尊重传统的观念,尊重有限的了解,尊重质疑和顾虑,更尊重放弃甚至是误解。他们默默地陪伴,感同身受亲人逝去的悲痛,他们坚定地努力,让生命突破生与死的藩篱,让死的别离得到生的延续!欣慰的是,七年来的努力,让他们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善举。

主持人:从2010年3月中国启动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开始,七年过去了,你感受到了哪些变化吗?

李霞:经过这么多年,我觉得越来越可喜。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器官捐献的案例,这个案例本来是捐献者的儿子提出来的,他母亲其实是默许儿子的建议,但是在他们这个家族里,捐献者的母亲还在,就是她的婆婆还在的时候,她觉得她可能更要服从老人的意愿和想法。跟老人说了以后,这位老人70多岁了,当听到儿子救不过来的时候,居然说的是我们都没有想到的话。她说:“我儿子的心脏还能用吗?”她儿媳妇说:“妈妈,现在心脏是好的”,老人沉默了很久,说,“那我们把心脏捐出去吧,让这颗心脏还可以跳动”。

主持人:一位70多岁的老人有这样的认识,真心不容易。

李霞:对,她说:“我失去儿子,我的家庭不完美,我已经非常痛苦,既然我这么痛苦,我不希望天下别的母亲也这么痛苦,如果她们还有希望、如果她们(的孩子)还能够救活,为什么不能让这些家庭幸福一点、温暖一点、正常地生活呢?既然现在的医疗条件不能救活我儿子,那么让我儿子去帮助别人、救活他人,我相信它一定是件好事,一定是件积德积福的事情,也一定是我儿子愿意的事情。”

主持人:看来这个老母亲内心深处有一种很质朴的爱,她并不见得就对我们器官捐献这个事业有多少了解,但是她知道器官捐献这个事业中最核心的那就是大爱无疆,她知道这样一个道理。

李霞:我们在平常(工作)中遇到这种无私捐献器官的老人还是很少的,因为老人的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对于这种新生事物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去接触。可喜的是这几年我们媒体人、我们红十字会和我们移植医院乃至这个社会对这个宣传的大力推动,以及一些影视剧上头的播放,让很多有爱心的人去看到、去接触到这些事情。我们一直致力于理念的转变,大家都知道,有些宣传是潜移默化的,我们一方面开展活动、做些宣传,一方面利用每一例可以成功的案例去向别人告知,去争取得到别人的认可。对这些器官捐献者家庭的慰问上、春节送温暖上,带头一起去看望我们器官捐献者的家属,营造一个政府支持、群众理解的氛围。

主持人:说到理解,对于这样一份“说走就走”的职业,能够这么长时间坚持做下来,而且做得有起色,个人的牺牲和家人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即便在你身体状况很不好的情况下,你还是没有放弃。

李霞:12年的时候,我自己身患癌症,去手术化疗。在我得病期间,对生命的感悟会更加深刻,其实在自己得到重大疾病的时候,特别希望别人能伸出手来,(主持人:就那时候更加容易感同身受)感同身受!特别能够体会那种(心情)。然后化疗没多久,我们人手很少,领导也鼓励我说,“站出来,工作者是最美丽的”,我自己也很想出来。(主持人:可是化疗会脱发)化疗脱头发,光着头戴着假发出来,风一吹、有人一碰,假发会歪、会掉,其实略有些尴尬,也很疲惫。(但是)想想自己对生命的期许,想想绝望时候的那种盼望,如果我的职业、我的工作能够给他人带来帮助,我为什么不去做呢?很多人、很多朋友问我,你这么积极、这么努力干什么呢?其实我有时候也说不出很现实的一个道理,我觉得我能够帮助别人,我会很快乐。人体器官捐献事业任重道远,它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不忘初心。我们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就是我们红会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我们就按照这个初心努力去做,收获我们更大的快乐。我记得跟我母亲和公公、婆婆说的时候,他们觉得挺好的,你就去吧,也没有过多的反对。

14年我母亲病重在181(医院)的ICU住院,那一天就有一例捐献,因为他是一个直系来捐献,我担心直系的关系不明朗,我就要求去了解还有没有更多的直系,需要得到他们的同意。在这个途中不断地遭到待捐者家属的埋怨,直到忙完了、查清楚了、签署了手续、了解了所有的病情,一直到把他爱人转到了器官维护的重症监护室里继续观察,以及凌晨的时候把他送回家。我母亲在住院,(主持人:其实就是在?)同一家医院。

我记得我母亲最后一个春节的大年三十,就是14年的大年三十晚上,我是中午接到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工作),本来就是到中午了,大家该为年夜饭做准备了。我就是属于那种类独生子女的孩子,过年就是我和妈妈还有我们家里头的人,如果当我离开了,这个家就觉得缺少很多东西。我妈妈有时候也会说:“霞呀,做这个事情好像挺影响我们的生活啊,咱们不能一起吃饭了,晚上咱们怎么办呢?”我就跟妈妈说:“我也想跟你待着,但是如果我要待着,有人的生命会受影响”。包括最后我母亲去世的头一天晚上,我都是和我们自治区红会的领导还有移植医院在开协调会,就是怎么样把这项工作对接得更好、宣传推动得更好。夜里就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十分地愧疚。


(主持人白4)人生总有遗憾,但生命的接力不能停止。过去的一年里,包括李霞在内的国内1500多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总共帮助4000多人实现了器官捐献,最终完成11000多台器官移植手术。成倍增长的自愿捐献案例,让李霞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许。

李霞:一路做过来以后,最可喜的就是我的公公婆婆慢慢发现这件事情在救人。突然有一天我公公跟我说:“我能不能做人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呀?我能不能来捐献器官?”我说:“爸爸,你可以作为志愿者去宣传、去动员,但是您的年龄决定了您的器官可能不方便再捐献救助他人了,毕竟你年纪太大了。(主持人:器官有一定的衰竭了)对,有一定的年龄”。

主持人:耳濡目染,让老人家对你的这份事业有个认识和认可,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从我做起的努力,影响了身边人的积极参与。还有几年的就退休了,有什么打算?

李霞:工作是有年龄,但是对事业的追求是没有年龄的。其实包括人体器官捐献中心的领导,我们广西自治区的红会的领导还有我们自己红会的领导,也希望我退休以后不要停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脚步,我们可以在追求事业这个路上继续为这个工作努力,尽我们自己能尽的力量。而且我觉得,如果有一天退下休来,原来我身兼好多工作,有时候工作像救火员一样,就是谁急先做谁。那如果有一天静下心来,好好地去把这个事业有计划、有策划、有步骤、有人员不断地去把它推进,就是让这个工作是在一个有序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加强。就要做一个志愿者的培训,我们就是希望更多的人经过我们的培训,像种子一样在各个社区、在各个村屯去生长、去开花、去结果、去撒下新的种子。

我特别希望器官捐献的这项事业和这项工作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我们很多协调员像我一样真是有过痛苦、有过彷徨。但是面对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这个工作关系到最后挽救人的生命的时候,我觉得我们都会选择牺牲自己的小家、牺牲自己的一些快乐去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感受到另外一份欣悦和一种安慰。它让我们觉得生命很崇高,我们能为这个事业努力是我们的骄傲。


【出歌曲《牵着阳光的手》、压混】


主持人:因为爱,生命得以延续;因为生命,爱得以承载。今天的访谈,让我们认识了李霞,认识了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个大爱的群体,听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是你们用爱打开了心窗,为生命续航,牵着阳光的手,让大爱的光辉温暖每个人的心头,演绎着生命的另一种绽放。

节目的最后,我们把用爱续写光明的眼角膜捐献者、已故歌手姚贝娜的这首歌《牵着阳光的手》,献给李霞,献给为器官捐献协调工作默默奉献着的人们。

李霞:谢谢。


【歌曲《牵着阳光的手》副歌扬起】

主持人:好的,感谢全国优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桂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李霞今天与我们的分享。感谢收听今天《新闻故事》年终特别节目,我是玉峰,听众朋友,再见!

【歌曲渐弱,结束。】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