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天气:多云
父亲节、端午节的同时到来,让朋友圈又热闹起来了。感恩父亲的养育之恩,端午节热闹的家宴,似乎要完胜世界杯的气势。但我翻出了手机通讯录、找到你微信的头像,“父亲节快乐”几个字发出去,却久久不见回音,因为父亲已经离开我整整80天了。
星期五那天,同来隆林做第一书记的几个小伙伴都在问我:“下午几点的车回南宁,我们一起走。”每次都是结伴而行的我,这次犹豫了,思考了一会答复他们:“我不回去了,在村里过节吧!”
小孔打趣的说:“你这是要做模范啊,节日依然坚守扶贫岗位!”
我顺带幽默的回了句;“村里的姑娘等着我呢!”
说实话,对于这次端午在哪儿过,我也纠结了好几天。来自东北的我,虽然往年的端午节也不能和父亲团圆,但是天南地北的我们总在电话里询问着对方过节准备了什么。“艾蒿、粽叶买了吗?”、“端午当天记得吃初一的鸡蛋。”对于老家的传统,父亲每年都会不断地对我叮嘱着,我照做或者不做,也都一一答应着。过节的气氛就在你一言我一语中逐渐的浓厚。
还记得去年冬天,父亲急急忙忙做完家里的农活,就赶来南宁,风雨无阻地帮我装修房子。为了找到满意的装修材料,对南宁毫无了解的他,凭借着地图,搭乘公交车走完南宁的各大建材市场;为了省钱,从没做过水电的他,摸索着帮我安装好所有的水电;为了赶进度,他一天两顿的快餐,剩余时间全部用在了装修房子上。就这样,在我俩的争吵中,别人要用半年才能完成的工期,父亲抢在两个月完成后,便匆忙的赶回去过年了。
但没想到这竟然是我跟父亲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
端午节之所以选择不回南宁,很大程度也是怕回到家后,又会不断的怀念父亲。因为家里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他忙碌的身影,特别是隔窗相望别人举家团圆的场景,自己会更显孤单。
把节日当成平常日子过,疏忽了节日的氛围,对于我来说,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原本计划骑上摩托车,走访几户贫苦户,向他们详细分析一下“八有一超”的指标,聊聊致富的门道,时间也不觉得有多慢。但让我没想到的是,那利屯的村民知道我没回家后,一大早就过来邀请我去家里吃饭,还给我送来了自家做的糯米粑粑,让我这个外乡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
村民家丰盛的中餐
村民自制的粑粑
在驻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发现,只要踏踏实实的为村民做点事儿,大伙总会记得你的好,总会把这点小事儿挂在嘴边说了一遍又一遍。之前有朋友跟我说:“两年一定要做点成绩出来,让领导看得见”。这也是在我来之前给自己立下的目标。但是两个月过去了,我的想法变了。成绩可以靠材料堆砌起来,也可以靠我自己的笔头写出来,但却走不进老百姓的心里,赢不得老百姓的信任。贫困户缺啥,我们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贫苦户少啥,我们尽量去帮他争取。我们要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者徕村那利屯一角
我还记得父亲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墨迹了,快去干活吧”。他的心中总希望我能够勤快点,把工作做好,别让领导担心。现在父亲和母亲都已离我而去,但我一定不会忘记父亲对我的嘱托,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儿,做好扶贫工作,真正的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做点好事。
“爸,父亲节快乐,端午节快乐!”
(作者: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