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记忆 遇见非遗

【歌】桂林渔鼓

记者手札

从通俗性、接近性来说,桂林渔鼓无疑是桂林的“下里巴人”。虽然桂林渔鼓需要讲究句式、韵脚安排,很难像山歌一样出口成章,但它的故事内容相当丰富。老话说,“打渔鼓,唱道情”,和它的源头“道情戏”一样,桂林渔鼓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

从传统到现代的剧目里,有才子佳人,有市井商贾,有革命英雄,有公社社员,涵盖社会阶层广,取材多样。而从这些故事内容、角色身份的演变,也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历史时期观众的喜好。可以说桂林渔鼓,是当地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折射出从古至今的社会变迁、生活百态。

而我个人最欣赏的一点,是桂林渔鼓演唱者的情感表现能力。“王老头是个文盲,响应政府号召,开始学文化。他在路上一边走一边看书,学得太认真,不小心摔了一跤。”从简介上看,故事内容有些平淡无奇。但当李蔚琛老师唱出来,就像一张线条简单的速写画,被涂上了鲜亮丰富的色彩。王老头摔在地上挣扎着爬起来的滑稽场面,和情感直接的桂林方言,让故事形象一下子鲜明了,印象更深刻了。

\

现在在桂林想看渔鼓倒也不困难,很多单位、学校的文艺表演,总有渔鼓的一席位置,每周在固定区域也有几场演出。感谢当地政府和传承人的努力,比起很多藏在深山未得识的非遗戏曲,渔鼓的保护和投入,可以说比较令人欣慰。

但我总记得李老师跟我形容的那个画面,大树下、池塘边、桥洞底,三五人围坐一圈听着渔鼓,在传媒娱乐手段丰富的今天,可能很难再次重现,但我希望当大家把目光离开各种电子设备显示屏时,能够记得曾经有过一幅这样的画面。

\

(记者:吴卿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