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朋友圈,扑面而来的是各种产品宣传和代购标语,从护肤品、服饰、食品到各类生活用品.……甚至有网友调侃称,只要手机有电,关家里一个星期生活也可以很小资!
不过近期新闻910接到多位听众电话爆料称,他们被微商给坑了。
案例一
今年年初,莫女士通过手机微商购买了一个名牌包包。到货后,莫女士发现,包包的五金拉链很不顺滑,曲线造型不对称,而且花色与专柜的有区别。经专柜鉴定,莫女士买到的包包是高仿货。正当莫女士准备跟商家要求退货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方拉黑。
案例二
不久前,南宁市民小黄通过微信购买了朋友制售的精美蛋糕,没想到吃了后上吐下泻,经医院诊断,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而引发急性肠胃炎。可碍于朋友的面子,小黄没有索赔:“不会采取打官司的方式去解决,就碍于朋友情面,想想也就算了吧。”
日前,广西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针对微商购物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微商购物风险大,应谨慎选择防被骗。
今年以来,微商购物的纠纷投诉主要有3种类型。
▪第一:号称是海外代购,实际上是国内的产品。
▪第二: 销售商品货不对板,与宣传大相径庭,假冒伪劣。
▪第三:一些微商收到货款后直接把消费者的账号拉黑。
自治区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处长陆丽洁表示,微信交易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监管制度还不成熟,交易大多依靠买卖双方的道德诚信来完成,因此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很难维权:“由于是个人性的、私密性的行为,不像网购那样通过第三方平台,微信购物没有注册个人的真实信息。另外,朋友圈购物有私密性、临时性以及虚构性,一旦发生纠纷,很难找到真实的人,没有信用基金作为一个保障,也没有凭证。”
微信购物中遇到纠纷
消费者不能吃哑巴亏
据了解,目前成功调解的微信购物纠纷,基本都是卖方在线下有实体商铺的。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秘书长陈继辉告诉记者,如果是具有营业执照等合法手续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通过微信开展销售活动的,这类情况就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解的范围。
陈继辉提醒消费者,通过微信购物如果出现问题,应注意收集、保留证据:“如果与经营者有消费纠纷,首先要及时与经营者沟通,如果双方无法沟通,要及时向工商或者辖区的消委会、消协去投诉,请求支持调解处理。还要提供一些证据,证明消费者与经销商是有一个消费关系,这个消费关系是因为购买商品发生纠纷的,这样我们才有一个证据链条。”
记者:梁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