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建设万里行】四大热点领域治理取得阶段性进展

诚信建设万里行|来源:国家发改委2018-08-19 10:06:47|网络编辑:夏汝

电信诈骗、虚假广告、法院执行、不合理低价游常常是社会诚信建设讨论的重点与热点。记者梳理发现,近期,以上四个领域的相关治理相继取得显著进展。

电信诈骗:5个重点地区摘牌

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丰宁县等5个被中央点名挂牌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重点地区已经摘牌。2015年以来,为集中整治犯罪的源头地、输出地,严厉打击地域性惯犯、累犯、职业犯,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诈骗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23个成员单位,由公安部牵头对重点地区进行挂牌整治。目前,中央点名挂牌18个电信诈骗重点地区中,已有河北丰宁县、江西余干县、福建龙岩新罗区、安徽合肥市、广东茂名电白区等 5个地区已摘牌。此外,剩下的13个挂牌整治地区,当前也取得了很多进展。如今年上半年,长沙“2·12”电信诈骗案中福建南靖籍涉案7人就被抓获;今年1月~7月,广西陆川县电信诈骗刑事案件立案42起,打掉2个团伙,抓获嫌疑人24人。

日前,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当前,电信诈骗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防范打击工作已取得五方面阶段性明显成效:

一是重点业务整治得以加强,关停违规语音专线6.1万条,“400”涉案号码从2016年月均700余个下降至目前的个位数,用户举报和公安通报封停号码总量与2017年同比分别下降55%、66%。

二是技术防范得以强化,全面建设完成覆盖国际口和省口的诈骗电话技术防范系统,日均处置诈骗电话400多万次,累计3.39亿次。

三是持续从严落实电话用户实名登记,指导和督促电信企业通过配备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现场拍摄留存办理用户照片、开展在线视频实人认证以及强化“一证五卡”限制等措施,提升电话用户登记信息准确率。2018年5月,工信部发布《关于纵深推进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工作的通知》,强调“切实加强实人认证工作,持续巩固电话用户实名登记成效”。

四是组织电信和互联网企业开展用户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检查,对国内应用商店8万款应用软件进行技术检测;加大网络数据和个人信息过度收集、泄露或滥用等问题核查力度,对问题企业进行约谈并督促整改。

五是密切与公安等相关部门联动,及时劝阻受害用户36.9万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2亿余元。

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专项整治工作的持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为信息诈骗的根源,诈骗分子利用各行业的漏洞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情况日益突出;新骗局层出不穷,攻防博弈日趋激烈。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强通讯信息诈骗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进一步督促企业建立完善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责任体系和强化督查、定期检查等工作举措,加大技术监测和处置力度,并强化各部门间协同联动,完善与网信、公安等部门各项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协同共治的工作格局。

虚假违法广告:曝光典型案件

推进失信联合惩戒

日前,针对当地电信、移动、联通三大通信运营商发布“流量不限量”虚假广告一事,湖南张家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武陵源分局分别向三家通信运营商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开出了数万元罚单。据悉,市场监管部门就“流量不限量”虚假广告对通信运营商进行行政处罚,在全国尚属首例。

类似向虚假广告“动真格”的整治力度正在加大。8月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将打击包括“傍名牌”在内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其他商标侵权、相关虚假宣传和违法广告等违法行为,列为重点打击目标。针对媒体报道的虚假广告等广告市场秩序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回应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加强广告监管执法力度,核实处理报道中所涉及的具体案例,督导有关属地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严肃查处虚假违法广告。

早在今年2月26日,原国家工商总局就联合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11部门部署2018年整治虚假违法广告重点工作,下发《整治虚假违法广告部际联席会议2018年工作要点》。为严厉打击互联网广告违法行为,原国家工商总局还下发了《关于开展互联网广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加大对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商平台、移动客户端等互联网媒介的整治力度,严厉查处社会影响恶劣、公众反映强烈、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

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向社会公开曝光了今年第一批典型虚假违法广告案件20件,积极指导地方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查处“邦瑞特生发神药”等违法广告。7月2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2018年典型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案件,30家广告责任主体因在微信公号、网店等互联网平台发布虚假违法广告受到行政处罚并被处以罚款。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违法广告案件1.5万余件、罚没金额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9%和292.7%;查处各类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案件8104件、罚没金额1.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2%和17.0%。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广告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强调,各级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保持整治虚假违法广告高压态势,重点查处涉及广大人民群众重大利益和社会反映强烈的虚假违法广告,持续推进互联网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形成监管合力,营造良好广告市场环境。

针对互联网平台虚假违法广告屡禁不绝的现象,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已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开展2018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这项将持续到11月的行动旨在遏制网络市场突出违法问题,提升网络商品和服务质量,改善网络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环境,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重点打击网络侵权假冒、虚假宣传、虚假违法广告等违法行为,并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发挥部门失信联合惩戒作用,引导涉网经营者诚信合法经营,强化网络交易平台的主体责任意识,努力构建社会共治新机制。

“基本解决执行难”:核心指标进一步趋好

推动信息常态化公开

如今,“老赖”乘坐高铁、飞机受限,因处处受限被迫到法院主动还款,成为屡见不鲜的社会新闻,“直播”抓“老赖”更是常常见诸报端。这背后,是国家发改委、最高人民法院等44部门联合惩戒失信被执行人、全国法院解决执行难等一系列政策的强力实施。

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了2018年上半年审判执行工作数据,数据反映出“基本解决执行难”核心指标进一步趋好。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此前表示,2018年是“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攻坚之年、决胜之年。各级法院要以执行规范化为抓手,以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执行体系和执行能力现代化的助推器,完善失信联合惩戒制度,着力建立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国法院新收执行案件385.9万件,实际执结与终本189.33万件。执行实际到位金额52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06%。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执结率为64.63%,同比2017年上半年上升13个百分点;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终本合格率为73.42%,与2017年上半年相比有较大幅度提升。

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发起各类执行督办1.48万件(包括重点案件督办、舆情督办、信访督办等),办结1.33万件,期限内办结率66.4%。全国法院发起事项委托18.4万件,办结14.5万件,期限内办结率86.47%,平均办理用时9.65天。

2018年上半年,在司法公开方面,截至2018年7月31日,全国法院已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裁判文书超过4946万篇,总访问量超过180亿人次;全国法院已在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庭审超过122万件,网站访问量超过83亿次。相关负责人称,“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初步形成,下一步将实现人民法院裁判文书、庭审活动、审判流程信息、执行信息全面常态化公开。

不合理低价游:两度利剑出鞘整治

多措并举构建监控“天网”

当前正值暑期,暑期出游时成为热门话题,旅游体验更是越来越被人们所看重。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一些地方陆续被曝出旅游服务质量问题,比如有媒体报道游客参加免费港澳游花费超10万元,上车导游说是购物团;26名深圳游客遭遇希腊版“人在囧途”,游客提前两个月预定行程,直至出发当日才发现希腊当地的酒店并未确定等。与此同时,互联网上在线企业和平台销售“不合理低价游”产品的投诉数量大、增速快。

看似实惠的低价旅游团,却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潜规则”,尽管人人痛恨不法商家,却仍然每天有不明真相的游客上当受骗。近期,一些“不合理低价游”等旅游失信现象被媒体曝光,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担忧。对于这些现象,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在旅游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要求日益增长的新形势下,旅游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为凸显。

为此,文化和旅游部进一步加大了监管力度,监管产品价格,充分发挥旅游大数据作用,以热线电话投诉、网络舆情和价格监测、暗访等信息渠道为支撑,对市场进行精准监测,构建旅游市场秩序监控“天网”,加强了出境自助游产品排查,并支持地方线上产品信息整治。

规范旅游行业失信等不良现象,还需要加强信用监管、推进旅游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强文明旅游和理性消费的宣传等多措并举。目前,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26个部门联合签署了《关于对旅游领域严重失信相关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公布严重违法的企业和个人信息并实施联合惩戒;对一系列强迫消费、商业贿赂、偷税漏税等严重违法当事人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及时提醒游客在旅游消费、合同签订等环节加强防范意识,在“不合理低价”面前保持理性和定力,把消费观念从关注“价格”改为关注“价值”,谨防价格陷阱。

7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黑导游”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围绕“黑导游”“一日游”等突出问题,研判暑期形势,推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此外,今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两次“利剑行动”,重点整治了“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或者变相强迫购物消费等突出问题。

据文化和旅游部方面介绍,今年1月~3月,针对个别重点旅游地区相继发生的导游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游客消费、“黑导游”殴打游客等恶劣事件,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利剑行动-1”,重点规范导游执业,严厉打击强迫消费以及非法从事导游执业活动等突出违法违规行为。

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先后派出5个督查组,分别赴湖南、重庆、安徽、江西、陕西等地,指导当地旅游主管部门扎实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这是继2017年“四季行动”之后,旅游市场掀起的又一轮整治风暴。“利剑行动-1”期间,各地共检查旅游企业11,253家,检查旅游团队2942个,检查旅游客运车辆800台次,检查导游8596人次,立案172起,处罚导游及非法从业人员70人,罚款310.48万元。

5月底,为持续保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高压态势,结合当前旅游市场秩序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切实保障暑期旅游旺季市场秩序平稳有序,在全国部署开展暑期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即“利剑行动-2”。主要针对暑期旅游旺季特点,重点整治出境游和国内游重点旅游市场。目前,各地正按照暑期游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方案,有序推进。

文化和旅游部称,通过开展持续不断的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行动,“不合理低价游”等市场顽疾得到明显遏制,诚信经营的市场导向得到强化,全国旅游市场秩序呈现持续向好的总体态势。(《中国信用》杂志记者 王砾尧)

【原文链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