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荔浦讯 在2012年的春天,广西选派了3000名机关干部,到广西最贫困的3000个贫困村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当时年仅30岁的魏昌辉就是其中的一员。魏昌辉是荔浦公路管理局路政执法大队的一名执法人员,根据桂林公路管理局党委和桂林市委组织部选派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想方设法 改善民生
2012年4月,魏昌辉到荔浦县东昌镇盘瑶村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刚到任的第一天,让魏昌辉深刻地感受到“第一书记”不仅只是一个称号,而是一种责任。
一到村上,魏昌辉就挨家挨户走,一个一个地询问,并把收集的信息编辑成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盘瑶村的整个基本情况都摸清楚了。盘瑶村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路不通,水不通,村基础设施落后,通村道路是泥泞不堪的土路,群众的种植和养殖的农产品运不出去,造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困难,天旱时大部分农民生活用水也只能靠挑水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地影响。
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安于现状,脱贫致富主动性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魏昌辉立即召集村“两委”干部及部分群众代表商议,并通过会议决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让村民的农产品运出去,让农民收入提上来。可要硬化十多公里的道路,需将近700多万元的资金,村里的情况也摆在眼前,靠群众集资修建那是不现实的事。
魏昌辉想到县交通局“村村通”建设项目资金,他积极向县各级部门汇报实情,通过多方走访争取,“村村通”建设项目资金620万元得以落实,完成了通村道路10.5公里的水泥道路的修建。村民群众看到年轻的魏昌辉是真的能够帮助村子办实事做实事的人,从最开始的质疑到现在的充分信任,让魏昌辉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道路问题是解决了,但饮水问题还未解决,他又经过多次走访,争取了县水务局项目资金80万元,县扶贫办项目资金20万元,桂林公路管理局出资1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6万余元,最终帮助盘瑶村实现了“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盘瑶村95%以上的农户生产生活安全用水问题,受益群众共计335户,人口1338人。路修通了,安全用水问题也解决了,盘瑶村群众纷纷表示对今后的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魏昌辉牢记使命、密切联系群众,与其他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带领村“两委”干部及部分群众、党员,经过两年不懈地努力,盘瑶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
沉下身子 发展产业
2014年4月,魏昌辉新的任命又下来了,根据组织安排到荔浦县东昌镇安静村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这是他第二次担任“第一书记”。安静村属国家级整村推进规划的贫困村,人多田少,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由于资金、技术、人力跟不上,迟迟难以形成稳定增长的收入来源,这是魏昌辉一上任就摆在他面前的现实问题。
为了全面掌握村情,他走进村民家中,走访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了解村情民意、掌握产业发展等情况。通过走家串户,不仅很快熟悉了村里情况,也让村民熟悉了他。要想改变安静村这种落后的现状,魏昌辉首先想到的是要改变村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尤其是村委班子落后的思想观念。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村“两委”班子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关键。魏昌辉把加强党建工作和村级“两委”班子队伍建设作为脱贫奔康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通过召开党小组会、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员大会等方式,经常与村班子成员和党员交流谈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组织村班子成员和部分党员到恭城、全州等地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先进经验,让他们提高了信心,增强了他们带头致富的热情和能力。
魏昌辉也明白,只有把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有了收入,贫困的“帽子”才能摘掉。但发展产业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必须真正落到实处,探索一条适合安静村发展的产业路径才行。魏昌辉在第一时间找到了农业相关部门,针对安静村的土质和气候进行科学论证,最终把三华李水果种植作为安静村主要产业进行推广。可是,不少村民对于三华李这个水果产业还是顾虑重重,村民主要是考虑种植资金问题和种植技术问题以及今后的销售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魏昌辉又挨家挨户地上门宣传政府贴息小额扶贫贷款政策,想方设法为村民解决种植资金和技术问题。村民在魏昌辉的步步带领下,脱贫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当年就扩种了近500亩的三华李。产业规模是初步建设起来了,但下一步要把三华李水果卖出去,才是解决农民最根本的问题。不熟悉经济的魏昌辉,不断查问相关资料,咨询各相关部门和人员,最后他想到了要从打响绿色水果这个品牌上拓展。想到就要行动,魏昌辉组织成立了安静村三华李合作社,采用“种植户+合作社”的模式,由合作社负责和商家接洽,统一销售价格,合作社为种植户免费提供技术、销售等服务,让三华李产业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
心系群众 实干苦干
安静村在这两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魏昌辉两年一届的“第一书记”任期也结束了。“第二书记”魏昌辉也在2016年4月迎来了他“第三书记”的任命,他接受任命来到了更偏远的荔浦县蒲芦乡万全村。万全村经2015年10月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216人,万全村共计低保户有74户181人。魏昌辉刚到村上的时候,村级集体经济为零,没有好的特色产业或发展项目,村(屯)基础设施不全,交通条件差,网络不通,信息闭塞,贫困发生率高,需要脱贫的人数多。魏昌辉驻村以后,他为万全村积极争取到了县扶贫办、农业局、交通局、财政局、桂林公路管理局等部门资金400余万元,大力改善村(屯)基础设施,还多次邀请荔浦县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等技术人员到万全村给党员、群众开展构树、罗汉果、甜茶叶、柑桔、芋头和生猪等种养技术专题讲座和科技培训,帮助村民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村集体经济。
魏昌辉通过两年来不懈地努力,万全村的脱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创建了村级集体经济(30KW光伏发电项目)和村民集体经济合作社;61户贫困户目前已有20户经“双认定”验收达标已脱贫;村(屯)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村民出行困难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村两委已顺利完成换届,党建工作正常开展;引导农民发展扶贫特色产业正在大力推进,改良扩建新种植的罗汉果、甜茶叶、沙糖桔、夏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300亩,村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有了明显转变,万全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2018年4月,魏昌辉“第三书记”的任期结束了,但万全村的路才修了一半,整村还没有完全脱贫,就这样,魏昌辉又继续留在了万全村,开始了他“第四书记”的工作。
问起魏昌辉,“在这驻村的六年时间里,都是最偏远的贫困山区,交通不便,生活、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你每天面对的就是和村民群众打交道,而且长期驻村不能回家,照顾不了家庭,你不觉得委屈吗?”魏昌辉年轻的面孔收起了常常挂在嘴边的笑容,深叹一口气说:“我对家人是很愧疚的,年迈的父母,襁褓中的女儿,全靠妻子支撑照顾着。但在这六年的驻村时间里,是农村的贫困现状改变了我,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该如何抉择。谁让自己是共产党员呢,既然党组织信任我,选派我到贫困村做农村工作,那就更要多为人民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要对得起咱老百姓。”
魏昌辉,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共产党员,在连任四届的“第一书记”里,在驻村的这六年时间里,为民所做的一件件、一桩桩的好事、实事,正是他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和担当诠释了“第一书记”这一荣誉称号,书写了人民满意的答卷,让我们为这位年轻的“第四书记”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