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南宁公众文化需求巨变 场馆日新月异

八桂新风|来源: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2018-09-25 10:23:14|网络编辑:刘婷

\

  1990年7月,读者们在南宁市图书馆旧馆报刊阅览室阅读 南宁市图书馆供图

\

  上世纪80年代,广西博物馆周边还很荒凉 广西博物馆供图

\

  1984年,读者到位于五一路的旧馆(现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所在地)排队办理借书证 南宁市图书馆供图

\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小朋友体验原始服装秀(资料图)记者 赖有光 摄

\

  ▲ 南宁市图书馆新馆全貌(项目现场照片) 南宁市图书馆供图

  这是一张拍摄于1984年的老照片,南宁市民在五一路南宁市图书馆办证处排起长龙。尽管办证处略显窄小,却无法阻挡大家对读书的热情和渴望。

  从五一路到星光大道,再到预计于今年12月试运行、位于五象新区的新馆,改革开放40年来,南宁市图书馆馆址变迁折射出南宁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脚步,见证了南宁市公共文化场馆日新月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众文化需求越来越高的巨大变化。

 馆址三迁 见证城市发展速度

  1977年5月18日,南宁市图书馆正式成立。馆址位于五一东路1号(现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所在地)。在退休老馆员蒋黎明的记忆里,老馆的面积并不大,设备设施也十分简单,虽然面向读者开放的只有一个阅览室和一个外借室,但人气却很旺。

  蒋黎明于1986年到馆工作时,主要负责外借工作。由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娱乐生活比较单调,既没有如今五花八门的电视剧和电影,更别提网上娱乐,因此,“读书热”成为当时最普遍的现象。

  在南宁市图书馆,南宁市民争相办理图书馆借书证,读书氛围浓厚的阅览室更是经常爆满。虽然读书各有所好,但每个时代都会有明显的阅读热点,也影响着个人的阅读兴趣。

  “那时外借次数最多的是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两大类,其中又以武侠小说更新频率最高。”蒋黎明还记得当时很多市民来借热门小说,每次借阅时间长达一个月。而武侠小说的流行也反映了生活在80年代人们梦想着如侠客一般,手持宝剑,锄强扶弱,潇洒于江湖。

  1998年6月26日,高六层的南宁市图书馆现馆举行了开馆典礼,各项功能和服务也逐年完善和升级,并不断延伸服务广度和深度。如2012年,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正式启动;2013年,广西首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揭牌;2016年,10个社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走进市民身边。

  截至今年8月,南宁市图书馆已在全市范围内设立了17个分馆,累计图书流通站133个。8月30日,南宁市图书馆现馆迎来整体对外开放的最后一天。南宁市图书馆特别组织了“现馆搬迁及新馆参观体验团”,邀请市民和读者开启一段情怀与期待之旅。

  20年间,现馆陪伴不少读者度过了难忘的阅读时光,留下永存的温暖记忆。在不久的将来,基础服务更齐全、服务理念更先进、设备设施更前沿的新馆将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正如一位读者的寄语:“现馆拉近彼此情,新馆牵引你我他。”

  免费开放 文化场馆更有温度

  如果说走进公共图书馆,是认识一座城市的开始,那么,走进博物馆,则是融入一座城市,深入了解其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最快方式。

  成立于1934年的广西博物馆是南宁市第一个省(自治区)级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1978年,位于七一路(现民族大道)的现馆竣工落成。1988年,作为博物馆室外延伸的文物苑建成。广西博物馆也成为国内最早开创馆苑结合、动静相辅模式的博物馆。

  “以前广西博物馆算是民族大道上数一数二的建筑了,当时对于普通人来说,博物馆还是比较陌生的。”家住新竹路的蒋阿姨十分喜欢历史文化,逛博物馆让她增长了不少见识。

  2008年,全国开始逐步推行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蒋阿姨逛博物馆的次数更多了。几乎每次有新展推出,蒋阿姨都会第一时间走进广西博物馆,沉浸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而绿树成荫的文物苑,更成为许多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2011年,继博物馆和纪念馆之后,美术馆、图书馆和文化馆相继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堪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共文化领域最大的一项惠民政策,对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南宁市也加快了新建博物馆的速度。2008年,广西民族博物馆对外开放,该馆也是广西迄今展示面积最大的民族文化专题博物馆;2011年,集奉祀孔子先师、文化传承、国学教育与研究于一体的南宁孔庙博物馆落成;2016年,南宁市博物馆新馆以藏品丰富、技术前沿、时尚绚丽的新姿态向市民和游客展示了南宁深厚的文化底蕴。

  丰富活动 提升公众参与度

  文化的生命力与公众参与度密不可分。随着南宁市民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不断升级,各公共文化场馆均在文化服务上下功夫。特别是针对节假日推出的多样性、特色性的活动,深受市民和游客欢迎。

  9月18日星期二,王俪的手机收到了来自南宁博物馆公众微信号的提醒,9月22日至23日,该馆将举行“诗情画意悦中秋”中秋节主题活动。

  22日当天,王俪带着6岁的儿子一同来到南宁博物馆。喜欢画画的儿子在博物馆工作人员指导下,将兔子、月亮、桂树三种中秋时节的代表性图案绘于团扇上;而王俪则参加了“诗情寄相思”活动,在博物馆主题明信片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寄往亲人手中。

  “我很早就关注了南宁市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公众微信号,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带小朋友参加各馆活动。”在王俪看来,文化场馆举办的各类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传播了传统优秀文化。

  以南宁孔庙博物馆为例,今年8月18日,一场古风古韵、别开生面的汉式婚礼在这里举行,也拉开了2018—2019年“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的序幕。整个主题活动将延续至2019年7月,以展现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重阳等传统节日,让广大市民更多地接触、参与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独特魅力。

  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除了丰富的馆内活动,各大文化场馆还通过进校园、进社区,以及新媒体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恰逢开馆40年的广西博物馆迎来首次闭馆改扩建,馆员们将多姿多彩的活动带到了馆外。在学校,博物馆老师带来了“认识博物馆”课程;在书店,博物馆修复师展示着古籍修复的奥妙;打开网页,馆长给网友们讲述“大铜马”的故事;博物馆还为孩子们串联起一条生动有趣的线路,在旅行中丰富阅历增长见识…… (记者 陈蕾)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