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记忆 遇见非遗

【俗】炮龙节

记者手记

宾阳炮龙传承人邹玉特的家就是一间炮龙手工作坊,在客厅里、沙发上、楼梯旁,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活灵活现的炮龙。

\

\

邹师傅做的炮龙以牛头、马脸、鱼鳞、凤爪、蜈蚣尾为造型,色彩鲜艳,长的有29米,短的有21米。龙头高昂,龙眼炯炯有神,龙嘴张开,露出金闪闪的龙珠,威猛又神气。

\

\

这些惟妙惟肖、结构结实的炮龙是邹玉特40多年匠心工艺沉淀和积累的结果:选用坚韧的老竹子搭龙架,用铁丝在龙身上打下2000多个结,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手艺。

邹玉特说:“随着宾阳县持续打造炮龙节品牌,我做的炮龙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喜爱,一年要做30多条龙才够卖。”做一条炮龙,邹玉特往往是连续好几天坐在板凳上废寝忘食地工作。

\

透过邹玉特忙碌的身影,我们看到了一位民间炮龙老艺人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坚定和执着。

邹玉特告诉记者:“每逢炮龙节,在震耳欲聋的炮竹声中,舞龙人头戴藤帽,身系腰带,吆喝着赤膊上阵,任由鞭炮在身边炸响,只为把吉祥和如意送到,舞炮龙体现了宾阳人勇敢进取的精神。”

\

然而,让邹玉特有些担心的是,随着宾阳老街上的炮龙老艺人越来越少,大部分年轻人又不想学做炮龙,炮龙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也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65岁的邹玉特还剩下一个徒弟名叫谢向衷,他一边做工,一边做炮龙。谢向衷说:“做炮龙确实辛苦,坐在板凳上手脚、腰、全身都很累,但是为了传承这古老的手工艺,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他告诫有心学做炮龙的后来者:“做炮龙不容易,需要静得下心,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

\

\

令人高兴的是,宾阳当地政府正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现在,宾阳民族中学和宾阳职业高中都聘请邹玉特开设炮龙课,传授炮龙制作工艺。每周两节的炮龙制作课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初二学生谢杨就对精妙的炮龙制作工艺很着迷,也想做下一代的炮龙传承人。

\

\

\

\

在采访中,不管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意识到:炮龙是宾阳的传统文化,传承炮龙文化就是传承宾阳人身上龙的精神。当古老的炮龙根植于每一个宾阳人的内心,与宾阳人的精神气质水乳交融时,宾阳炮龙势必能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