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刘华东
这是一段早已为人熟知的壮丽史诗。
1934年10月起,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这一路,艰苦卓绝——
征途漫漫。红军将士纵横10余省,长驱两万五千里,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荡气回肠。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路走来,红军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其中师以上规模的战役战斗120多次。
血染山河。红一方面军长征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的红一、红三军团不足8000人;红二方面军的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时有1.7万人,到达陕北的约1万人;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时约8万人,到达陕北的约3万人;红二十五军曾发展到近5000人,到达陕北的约3400人。据统计,长征中10余万英烈牺牲,在红一方面军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
这场战略大转移持续了两年之久。82年前的今天,红二方面军在甘肃静宁以北(今属宁夏西吉)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谈起父辈的长征经历,开国少将罗章之子、国防大学教授罗海曦说:“曾经有这样一支军队,用他们的双脚丈量了祖国山河,用他们的意志昭示了中华民族刚毅坚强的品格,用他们的奋斗彰显了中国人民坚决抵御外辱的决心,用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不朽的篇章,用他们的胜利证明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威力。”
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长征路上的点滴故事,同样让闻者动容。
夹金山下,乡亲们听说红军要翻雪山,都惊愕地摇头说:“只见有人上山走,不见有人下山来,千万不能上去啊!”“为了北上抗日,为了天下穷人的解放,莫说是雪山,就是刀山,也要过呀!”红军对乡亲们说。随后,这支队伍三次翻越夹金山,成功阻击尾随之敌。
滚滚湘江之上,难觅渡船过河,跑江湖的“船老大”们向红军拍胸脯:“你们为穷苦人打天下,命都舍得丢,我们闯江湖的,怕这怕那算什么汉子?一句话,要船给船,要人给人。”数不尽的船只搭起一座长长的浮桥,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在浓浓晨雾掩护下渡过湘江。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王相坤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一个人的长征”的故事——
因重病在贵州老百姓家里调养的刘排长,可以下床走动后,第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找到红军”。于是,刘排长独自一人踏上长征路。一路上,他全凭红军写下的标语和百姓辗转相传的消息判断红军足迹。他曾被江水阻隔在金沙江边,被一位心向红军的老人收留,在老人的帮助下冒险渡江。就这样,他带病从金沙江畔追到西昌,又从西昌赶到大渡河,终于在一天太阳初升的时候,他在大渡河东岸找到了红军队伍。
“刘排长不过是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中的普通一员,然而从他身上,就可以看出为什么红军能够胜利到达陕北,创造出两万五千里长征这样举世闻名的奇迹。”王相坤说。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故事传承出来的长征精神,历久弥新。从传唱半个多世纪的《十送红军》到近年来口碑与收视率齐飞的《绝命后卫师》等影视剧,长征题材的艺术作品总是能穿越时空,给人以情怀与感动,不断激励奋斗在新长征路上的中国人民。
六盘山下,宁夏隆德。隆德县文化馆原副馆长张国勤有着半生的“长征情结”。2000年,他曾骑摩托车“单骑重走长征路”。一年时间,张国勤走访12个省区市、500多个长征遗址和纪念地,沿途搜集到了200多册宝贵资料,拍摄了360多卷胶卷,录制了60多盘录像带,并几乎对长征中所有会师、会议、战役、宿营的遗址都拍了照。几年后他出版了纪实摄影集《追逐红飘带》,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动人画卷及沿线的风土人情。退休后,张国勤借助当地的“染色剪纸”技艺,创作了大量长征题材的书画、剪纸作品。“现在年纪大了,有余力还是想做点弘扬长征精神的事,让年轻人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来得多么不容易。”像张国勤这样追寻长征足迹、弘扬长征精神的普通中国人,还有很多。
“长征已经过去了80多年,我们在革命先烈用汗水和鲜血创造的和平年代里,讲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应当不忘先烈遗志,弘扬长征精神。”王相坤说,在新时代,每一位中国人都应发扬长征精神,勇于担当,艰苦付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2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