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版
记者手记
“三月三”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节日,不仅是全广西各族群众携手共度的喜庆节日,就连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过“三月三”的习惯。而“壮族三月三”能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背景故事。
孩子们学唱壮话歌
非遗传承人在教孩子们唱壮话歌
我们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三月三”传承基地——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找到了武鸣“壮族三月三”南宁市级非遗传承人、武鸣文化馆原馆长黄天恒。退休后,他仍然坚持创作壮话歌,始终把培育壮乡艺术人才、保护和传承壮民族文化当作毕生的事业。
新闻910记者蒋文婷采访非遗传承人黄天恒
90年代,黄天恒试图培养一批年轻人来传承“壮族三月三”的壮话歌、壮族舞蹈以及传统民俗,但都以失败告终。后来,他经过不懈努力找到了新的路子,他发现孩子们对于参与“壮族三月三”的民俗活动十分有兴趣,于是他每周都会来到庆乐小学,通过讲壮族故事、教书法、唱童谣、做游戏等丰富手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壮族优秀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之后的几年,他继续走进南宁市不同的学校进行壮话歌曲教学,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武鸣太平镇庆乐小学每年举办的“壮族文化传承节”也吸引海内外的同胞参与,通过这个平台,黄天恒的壮话歌也走出广西、走向世界舞台,更加树立了壮族同胞的民族自信。对于当地的孩子们来说,已经从以前的不敢开口说壮话,到如今会认为“自己的语言很美丽,想要全世界都听到。”
新闻910记者采访庆乐小学校长黄彦安
“壮族三月三”的传承是一个鲜活而较为成功的案例,传统文化进校园、全民参与不失为传承非遗文化的有力方法。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也是文化传承最直接的载体,只要树立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非遗传承人。
记者 蒋文婷 摄像 宋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