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60年》——稻作革命促三农

新闻眼|来源:北部湾在线2018-12-03 09:15:10|网络编辑:李惠惠

BBRTV12月3日消息(记者 蔡俊聪)水稻是广西的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自治区成立六十年来,广西水稻先后攻克了三大技术难题,在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的同时,也让农民能够直起腰板种田。

“面朝黄土背朝天,滴汗入土苦作甜”,这是人们对传统农民、传统农业的普遍印象。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组专家、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徐世宏从小在农村长大,非常清楚农民耕作的辛劳,如何能让农民轻松潇洒地种水稻,成为他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1988年徐世宏从广西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广西农技推广总站工作,迎接他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要攻克水稻育秧壮秧这个世纪难题。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因为“倒春寒”,每年广西各地都会出现大片的死秧烂秧,农民损失惨重。经过多方调研实践,徐世宏和他的同事从日本引进旱育秧技术,并根据广西气候条件创新技术,让死秧病秧几乎绝迹,完成了第一次稻作技术革新。徐世宏:“关键是突破了旱育秧的技术,这个是日本技术,引进来肯定要创新,形成本地的技术体系。旱育秧把早稻播种期提早,相应延长了早稻的生长期,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

弯腰拔秧插秧是千百年来农民种田的老规矩。1992年,徐世宏和他的研究团队引进并加以改进的抛秧技术,使直着腰板拔秧插秧成为现实。然而,这项技术在推广之初却遭到了农民甚至同行的反对。徐世宏跟记者回忆起了当时的情景:“抛秧技术当初引进是很艰难的,抛秧抛得乱七八糟,满地都是秧苗睡在那里,能有收成吗?当时很多领导、技术干部(包括农民)对这项技术都不接受。我们搞试验的时候,农民说如果没有产量的话,你就赔我。我说没问题,后面农民就给做试验。”

谁知在抛秧15天后,那些东倒西歪的秧苗开始“站”了起来,更令村民惊讶的是,三个月后,抛秧的这块田是村里水稻收成最好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陆续放弃了传统劳累繁杂的插秧模式,采用抛秧技术。渐渐地,抛秧技术席卷广西。据不完全统计,水稻抛秧技术在全区累计推广2.5亿亩,排全国第一位,新增稻谷62亿公斤,增收节支160亿元。徐世宏:“从怀疑到不接受,再到最后看到希望、接受。现在,80%的水稻都用这个技术,可以说是广西水稻栽培史上利用时间最长、效果最强、应用面积最广的技术。”

此后,徐世宏又研究开发了水稻免耕技术,为农民解决传统犁耙田的问题,完成了第三次稻作技术革新,水稻免耕技术也被列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

从业三十年来,徐世宏先后主持和组织实施国家或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58项,2项居国际领先水平,8项居全国领先水平,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1项。主持实施的项目累计增加粮食产量180亿公斤以上,为农民增收300多亿元。2017年底,徐世宏离开了奋斗了近三十年的广西农技推广总站,来到了广西土壤肥料工作站工作。不过徐世宏表示,自己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关心水稻技术的创新发展:“从毕业到现在,没离开过水稻,对水稻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到哪里一看到水稻,就有兴奋的感觉,把感情放进去了。我还是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组专家,就一辈子搞水稻。”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