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实验小学:梦想在这里发芽

聚焦|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8-12-25 10:29:11|网络编辑:刘婷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学校篇】

  西藏昌都市政协副主席图嘎,对当年在昌都实验小学就读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当时学校仅有四五间简陋的教室,十几位老师,七八十个学生。”图嘎笑着说,“虽然学校各方面条件很差,但这里却培养出了西藏最早一批民族干部,我能从一个贫民家庭的孩子成长为国家干部、一个对昌都发展有用的人,都与在实验小学打下的坚实基础分不开,与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分不开。”

  西藏昌都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51年,是党在西藏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学校,也是西藏现代教育的起点,被誉为“雪域高原第一个人才摇篮”。时光荏苒,经过6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实验小学,拥有38个班级,152名教职员工,2240名学生,占地1.5万平方米。近年来,学校发展突飞猛进,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改造了运动场,设立了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舞蹈教室、音乐教室、专用美术教室等功能性教室,建立了学校自己的网站、校园新闻、教学资源库等,为雪域高原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类优秀人才。

  西藏首个现代学校

  伴着上课铃声,记者走入多媒体教室,学生们正通过电脑对习题进行讨论,输入答案,显示屏实时统计得分。

  教学楼一侧是校史陈列馆,三五成群的学生进进出出。约300平方米的陈列馆里,一张张图片生动展示了“进军西藏”“昌都解放”“办学决议”等历史瞬间。

  “我是2014年从八宿县小学调来昌都市实验小学的,4年时间,我真真切切看到了学校的变化。”教四年级藏语文的老师西热久美说,原来学校小,学生少,大门进来就是水泥操场,现在都是塑胶跑道的操场了。

  据校长吴晓龙介绍,学校去年新建了图书馆,可容纳几百名学生,今年还建了多媒体室、实验室和功能室,教学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

  其实,最本质的变化,体现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中。“以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现在运用多媒体,备课轻松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吴晓龙说,目前每个班都有电子白板,学校还有网络直播教室和多媒体阅览室等,建起了智慧化校园管理平台,在线阅卷和电子教案设计系统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两个特色”加强文化传承

  每天的做操时间,是四年级学生永噶曲珍最快乐的时刻。在操场上,她身着民族服装练习传统舞蹈——芒康弦子,脸上洋溢着笑容。“我从一年级就开始学跳舞了,会跳本民族的舞蹈我很快乐。”她说。

  校党总支书记索拥说:“我们开设了汉语文、藏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还有弦子课。”2006年,昌都地区芒康县的弦子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将传统弦子舞改编成课间弦子操,让每个学生都会跳富有特色的传统舞蹈。

  她说,学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通过坚持双语教学和引入民族传统舞教学“两个特色”助力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西藏第一所现代小学,昌都实验小学自创办之初便推行汉藏双语教学,保证学校学生在提高汉语言文化的同时,让传统藏语言文化薪火相传。

  建校至今,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德育先进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平安校园二等奖”“全国十佳少先队集体”等国家级荣誉17项,自治区荣誉18项。

  怀揣梦想再出发

  最喜欢语文课的贡桑多吉梦想着未来成为一名天文学家,他希望通过努力考进内地西藏班;最喜欢数学课的丁增曲珍梦想着成为一名军医,她说:“解放军保护国家,而我想帮助解放军。”

  在昌都市实验小学,记者随处能感受到孩子们的梦想和希望。建校至今,实验小学培养了14000多名毕业生,许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综合课老师泽仁曲西1994年从这里毕业后到内地深造,大学毕业回到母校任教。她说:“昌都实验小学培养了我,回母校教书育人、托起高原的明天,我感到很光荣和自豪。”

  昌都实验小学有近百分之六十的学生是农牧民子女,他们刚来上学时几乎听不懂汉语,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孩子们几乎都可以流畅地进行双语交流了。今年14岁的泽西父母都是农牧民,为了让她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特地从乡下搬到昌都市居住。泽西说:“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很大,我希望考上内地西藏班,增长见识、学习更多的知识。”

  朗朗的读书声回响在耳畔,奔流的澜沧江水见证了西藏现代教育发展的辉煌。一个个梦想在这里发芽,一个个希望从这里出发。

  (光明日报记者 尕玛多吉)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25日 01版)

【原文链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