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开创新中国光学事业的“追光者”

改革先锋风采|来源:新华网2019-01-08 17:02:08|网络编辑:张倩

\

这是王大珩(左)与他的学生蒋筑英在研究工作(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新华社长春1月8日电(记者孟含琪)1953年底,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成立不到两年,在器材和设备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一位青年人和同事们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随后不到6年的时间,又相继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等一系列光学仪器,建立了从研究到设计,再到材料、加工生产、检测的一整套科研体系,一举填补了光学领域的多项空白。

他就是“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他一手筹建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是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的前身。直到如今,王大珩的精神依然是所里科研人员奋斗的指明灯。

王大珩生于1915年。1932年,17岁的王大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王大珩远赴英国留学。1948年,王大珩放弃国外优越的研究与生活条件回国。1951年,他受中国科学院邀聘筹建仪器研制机构。

\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全国科学大会期间的王大珩。新华社记者 汤孟宗 摄

在海外学习技术光学和玻璃制造技术的求学经历,让他拥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除了研发各种光学仪器外,王大珩还带领近千人的队伍,参与“两弹一星”项目所有光学研究任务,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该项目对卫星上安装的对地观测相机提出极高要求,它既要达到较高分辨率,还要经得住自动拍摄的震动。在国外技术封锁的背景下,王大珩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加班攻克难题,最后如期完成任务。当卫星带着拍摄信息返回地面时,中国人首次成功地看到了清晰的卫星图像。

王大珩倾尽一生发展祖国光学事业。临终前他只有三个心愿:编写“中国光学的学科发展史”;建立中国光学科技馆,让更多人了解光学知识;进行光学名词审定,出版一本光学名词的官方版本。在病床上,他还坚持起草光学名词审定的报告。

\

这是1992年2月11日,王大珩在北京。 新华社发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