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会现场。广西新闻网记者 冼妍杏 摄
广西新闻网南宁1月27日讯(记者 冼妍杏)2018年我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出台“1+14”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持续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等改革,推进项目审批大提速,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全面推进“一事通办”改革,“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80%。全区各市结合实际,屡出奇招,营商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为我区建设壮美广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让公众全方位了解我区优化营商环境情况,27日上午,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在广西人民会堂举行第一场记者会,就全区各地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及成效,邀请自治区发改委、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南宁市、桂林市、北海市、贵港市政府各一名负责人答记者问。
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推进“一事通办”改革 提供更优质的政务服务
问:据了解,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广西在全国率先提出“一事通办”概念,以为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为标准,按照“最多跑一次”的要求,全面推进“一事通办”改革。目前,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进展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2019年,咱们政务服务有哪些新的举措值得期待?
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副局长钟穗答:为了向企业和群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政务服务,我们主要采取以集成促便捷、以创新促精简、以共享促效能等三大措施,提高群众办事的便利化程度,不断减少群众办事需提交的材料,逐步消除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
我们扎实推进全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广西政务服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建立区、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中心,推进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办理,夯实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的基础。目前,我区是率先在全国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务大厅全覆盖的7个省区之一,广西县级以上政务服务中心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覆盖率94.3%)5.7个百分点;乡镇(街道)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覆盖率96.8%)3.2个百分点;全区村(社区)级政务服务中心覆盖率已经达到98 %以上,基本实现了五级政务服务体系全覆盖。
我们大力推动重点领域“一事通办”改革。在投资项目审批、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社会事务办理等领域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动群众办事由原来“多个窗口、多套材料”向“一个窗口、一套材料”转变,便利度明显提高。一年来,我们在以集成服务提效能方面做出了很多亮点。比如,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创新用地用矿“三级联审”审批机制,为全区提供了跨层级联审的样板。南宁市“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模式改革成效获国家自然资源部肯定,作为“南宁样本”在全国推广。河池市不动产登记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办理”,一般登记业务从原来15个工作日压缩到网上预审通过后1个小时内办结,抵押登记从原来10个工作日压缩到网上预审通过后30分钟内办结,被自然资源部纳入“全国百佳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示范窗口”创建单位。
我们规范编制“一事通办”事项清单。组织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编制了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次性告知”“只需跑一次”“一次不用跑”3张清单,群众办事需要提交的材料更加清晰,办事的环节更加精简。截至2018年底,自治区、市、县、乡四级单一部门办理的事项只需“最多跑一次”的实现率分别达到95.40%、97.23%、94.39%、94.44%,提前超额完成2018年度全区“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到80%的目标任务。
我们积极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大力清理烦扰企业和群众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各类无谓证明。截至2018年底,完成区、市、县、乡四级取消的证明材料清单梳理工作,取消证明材料2270项;编制完成广西基本证照凭证清单,明确52项全区通用的基本证照凭证;编制完成村(社区)证明材料清单,明确村(社区)保留10项证明材料, 解决群众办事需提交证明材料多的问题。
我们创新推行政务服务容缺受理工作。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省级政务服务容缺受理制度,组织各级各部门编制容缺受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容缺受理服务。截至2018年底,区、市、县、乡四级可容缺受理事项分别有729项、465项、173项、29项,容缺受理材料分别达到1446份、958份、336份、42份,极大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
我们加快建设广西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了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编制了2018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全面梳理政务信息资源,逐步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2018年底,全区400多家单位的行政审批系统与全区政务服务及监察系统的对接和数据交换;全区电子证照库,已归集证照2700多万件,可为群众办事提供清税证明、职业资格、教师资格等证照共享服务。
我们持续推广发展智能审批。在2017年创新开展智能审批的基础上,继续推广发展。目前,自治区住建厅、林业局、卫健委等部门共20项行政许可事项超过6.7万件群众网上办事实现了“秒批”,形成了可复制、可移植的成功案例,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我们着力破解群众办事堵点问题。国家下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解决100项堵点问题的通知后,我们先后召开了9次专题部署会,印发了40多份文件,在全区1132个政府网站1203个“两微一端”转载群众办事100项堵点,并且成立自治区专项督查组开展了3批次实地督导工作。截至2018年底,我区已经解决92个群众办事堵点问题,群众办事更加顺畅更加舒心。
2019年,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决策部署,结合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一年重点突破、两年全面提升、三年争创一流”的目标要求,重点突出三个“着力”(一是着力开展政务服务时限“再减一半”行动;二是着力建设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三是着力推动政务公开和咨询投诉处理提质增效),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大提速、再提质,以更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助推全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自治区发改委:广西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在八个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问:我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文件出台已半年多了,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成效,有哪些亮点?
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谢彬答:2018年初开始,广西全区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特别是2018年5月份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以来,各地各有关单位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迅速行动,推进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措施,我区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在“一事通办”改革方面。“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80%,单一部门单一事项“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超过90%,减少证明事项2270项。
二是在推进“354560”提速方面。落实项目审批“五个优化”“五个简化”等政策措施,北海市在企业开办和工程报建时间,桂林市在房产交易登记时间提前两年实现提速目标。建立区市县三级重大项目协调调度机制,全年召开5次重大项目协调调度会,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87个。全面推广应用广西投资项目在线并联审批监管平台,通过平台共办理项目9.22万个。
三是在电力体制改革方面。制定电改“15条”等降成本措施。2018年,累计市场化交易电量502.8亿千瓦时,较2017年全年直接交易电量增加27%,占我区全社会用电量达29.5%。市场化交易降低用户成本近69亿元。
四是在融资环境方面。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信贷产品创新初有成效,续贷占比进一步扩大。2018年1-11月,广西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6546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创历史新高。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381亿元,同比增长12.1%。
五是在简便减负的税费服务环境方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各项减负政策措施,进一步减免或降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基金、桥隧车辆通行费和社保费率等企业税费负担,初步统计2018年共为纳税人减免负担超过170亿元。共推出50项办税便利化举措,已有40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推行新办企业“套餐式”服务,实现发票开业当日即领。
六是在口岸通关方面。广西口岸进口和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22.31小时和1.48小时,分别排名全国第5和第11名,较2017年分别压缩60.6%和89.5%,双双超额完成了压缩整体通关时间三分之一的目标任务。
七是在引才聚才用才方面。推出便民利企50条措施,全面放开人才落户限制,进一步压缩居民身份证制发周期,探索开展“刷脸”办事,推进“绿色通道”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制定新的直接申报评审高级职称有关政策。
八是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全区已有12个市建成市级信用平台并与自治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双公示”数据归集量达641万条,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名列前茅,初步实现全区县级以上政府“双公示”信息全覆盖。推动信用联合惩戒,在“信用中国(广西)”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公示“红黑名单”,其中七大类守信激励“红名单”数据量达3.2万条,四大类失信惩戒“黑名单”数据量22.3万条,全区各市共计报送联合奖惩案例3.9万例,指导企业通过履行承诺实施信用修复200多例,逐步建立起覆盖重点领域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对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的推动下,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效。2018年我区新引进华润、恒大、联想等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民营500强投资项目110个,其中世界500强投资项目75个。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完成7959.3亿元,增长13.71%,其中全口径实际利用外资59.54亿美元,增长13.2%,战略性新兴产业到位资金增长40.7%,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动力。
南宁:全国首创“24小时不打烊”自助办证模式
问:2018年,南宁市重点打造 “24小时不打烊”的不动产登记模式,实现不动产登记效率大提升,被自治区定义为“南宁模式”。2018年12月13日,李克强总理对南宁不动产登记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请介绍一下南宁市不动产登记创新改革的亮点及成效。
南宁市常务副市长张文军答:2018年,南宁不动产登记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国首创“24小时不打烊”自助办证模式。南宁市91%的登记业务可实现全自助办理且能即时办结。抵押类业务由原来的7个工作日压缩至1小时办结,办结时间远远低于自治区5个工作日内办结的要求。
2、全国首推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并实现与住房、税务、公安、民政、教育、金融等多部门互认。
3、设立“实体经济企业专窗”。为实体经济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开辟绿色通道,南宁市涉及实体经济企业的各类业务,平均办理时限1.2个工作日,业务提速3倍多,节约了企业时间成本。
4、推行“政府办事,社会办点”试点。由房产中介提供场地、不动产登记机构进驻服务,为办事群众提供全业务办理、一站式服务体验。
5、全国首创不动产登记与司法合作新模式。为法院提供结果自助查询和司法查封网上自助办理服务,进一步提高司法查封办理效率;
6、实现不动产登记与税务部门“一网通”。通过国土和税务两部门互通共享不动产登记、税费缴纳等信息,实现全市二手房买卖交易全流程跨部门全自助办理。
7、实现南宁市、县登记业务同城通办。
问:那么,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对南宁不动产登记创新改革有怎样的期待?
南宁市常务副市长张文军答:改革永不止步。新的一年里,南宁市不动产登记改革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目前,南宁市91%的登记业务可实现全自助办理且能即时办结,我们将研究将更多业务类型纳入“24小时不打烊”自助办理或“1小时办结”,最大限度压缩办理时限,进一步提高登记效率;
2、进一步完善“一点为中心,多点辐射”的登记布局。推广“政府办事,社会办点”模式,增设合作服务点,同时在登记需求量大的金融机构和人流量大的商务综合体增设自助办证点,扩大服务范围,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不动产登记业务就近办、随时办的便利;
3、进一步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之,我们将会持续发力,推出更多便民利民举措。
桂林:着力打好“五个一”组合拳 优化再造办事流程
问:据了解,去年6月,全区“一事通办”改革工作推进会在桂林召开,桂林市的工作经验向全区推广。请问桂林市是如何探索推动“一事通办”改革的?
桂林市市长秦春成答:近年来,桂林市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一事通办”改革部署,以“最多跑一次”为切入点,着力打好“五个一”组合拳,优化再造办事流程,创新升级服务模式,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目前市本级99.4%的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最多跑一次”,办理时间从法定平均时间24.1天提速至9.88天。
一是只进“一扇门”,集中进驻高效办。着力推进政务服务机构、事项、人员三集中三到位,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面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公开办理,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只进一扇门,能办百家事”。市政务服务中心共进驻审批和服务单位61个,市直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100%进驻,3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马上就办”“立等可取”。
二是只到“一个窗”,集成服务联合办。探索建立“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市政务服务中心内20个部门所办理的191个事项可在4个“无差别受理窗口”办理,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做到“一窗多能,一人全能”,提高了办事效率。企业登记开办实行“一窗受理、同步审批”,群众只需到工商窗口提交1套申请材料,3个工作日就能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公章及税务普通发票。成立市不动产登记和房产交易中心,整合住建、税务等5个窗口业务,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三是只上“一张网”,线上线下融合办。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一事通办”改革,实现四个“率先”:率先办出广西首张“立等可取”临时身份证,办证时间由原来的3个工作日缩短为3分钟;率先推出“可信电子身份证”应用APP,实行刷脸认证,破解群众在窗口反复提交身份证复印件的堵点问题;率先推出银行代理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业务,实现了工商办照、银行开户“一站式”办理;率先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是全区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定点医疗机构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四是只需“一个承诺”,政务事项容缺办。建立政务服务“容缺受理”制度,企业和群众办事“忘材料、少材料”,只需提出容缺申请并作出承诺,可实行容缺受理,实现边补齐、边受理、边审核,避免“来回折腾”。探索企业投资项目建设审批“容缺后补、容错纠错,企业向政府承诺、政府向企业承诺”为主要内容的“双容双承诺”改革,变投资项目“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实现投资项目“直接落地”。目前,市本级52个单位编制完成“容缺受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可容缺受理事项529项,比例达43.6%,容缺力度居全区前列。
五是每月一次通报,加强监督满意办。加强政务服务监督考核,设立投诉电话、窗口、信箱、邮箱,完善群众诉求受理、转办、交办、督办、反馈制度,确保群众监督有渠道、能落实。建立“红黑榜”通报制度,每月通报“一事通办”执行情况,定期开展电话回访,去年共回访4500余次,群众满意度达99.9%。
北海:全市共307项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办结时限压缩到5.3天
问:据报道,北海市有关部门领导班子集体被免职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我想了解下,北海市对优化营商环境作风整顿后有什么改善?2019年又有什么措施继续优化营商环境?
北海市常务副市长陈维答:该局领导班子集体被免职,彰显了北海市出重拳整顿工作作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我们重点围绕加强作风建设、优化审批流程、强化执纪问责等方面进行整顿,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壮大经济总量、扩大城市规模的战略举措来抓,着力推改革、优作风、改环境,成立北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整顿工作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传达落实上级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印发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北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三年实施方案(2018-2020年)》及优化营商环境配套文件,鲜明提出要大力推行“三坚持两改变”,开展深化“两学一做”提效能争先锋“十个一”活动和作风建设“治庸提效”专项活动,建立“该干即办”运行机制和领导联系项目制度、营商专员制度、营商环境督导员制度、并联审批制度、联合审批制度共5项配套制度,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系列“组合拳”。在全区率先实现政务服务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商事制度改革“五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走在自治区前列,“农事网通”“阳光红页”改革实现基层群众办事一门受理、一网通办、一链监管。同时,全市投资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营造更加高效便民的政务环境。全市共307项行政许可事项经调整后平均办结时限压缩到5.3天,提速率达78%。率先在全区启动“农事网通”“阳光红页”信息公开平台建设,56项涉及基层群众个人办理的行政许可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均可在村里通过“农事网通”平台办理,将审批窗口前移到村一级,实现一网申报、一网审批。
二是清费减负,狠抓优惠政策落实。严格落实自治区关于降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标准的规定,执行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工本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停征、减免政策。2018年共减免增值税税费额9.6亿元;减免企业所得税额14.88亿元;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0.25亿元。北海网区降低企业电力成本2.4亿元。全市共有5000多家企业享受了降费率政策调整,企业累计减负20.9亿元。
三是营商环境指标优化提速。我市对标先进,制定《2018年度北海市优化营商环境职能性考评指标表》及《北海市优化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考评指标表》,绘制优化前优化后两套流程图,下发了《关于印发北海市进一步优化燃气接入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的通知》等实施方案,加快推进第三方评估指标改革,委托中国经济信息社广西中心作为第三方对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评估。
对比全国最好水平优化,优化后,各项指标优化提速,如企业开办压缩为3个环节,办结时间为2个工作日,开办成本降低至50-150元。工程建设项目指标,增设施工许可阶段综合窗口,质量安全监督登记及施工许可证合并办理,一共仅需8份材料,1个工作日办结,用气报装指标,仅需4个环节提交2份资料便可办理,其中非定型用户有外线工程燃气接入办理时限由30个工作日缩减至15个工作日,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2019年,北海市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活动。切实抓好优化营商配套文件及三年行动方案的贯彻实施,压实责任,攻坚突破,增速提效,进一步改善政务、建设经营、融资、税费、人力资源、通关、信用、法治等八大环境,全面形成我市的营商环境的政策优势、平台优势、服务优势。
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实现降本增效。鼓励各县区、园区根据自身权限范围,进一步编制优惠政策,同时,拓宽申请渠道,公布申请范围及要求,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进一步取消或者减少相关费用的收取,降低运营成本,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三是建立科学完善的优化营商环境考评指标体系。继续引入第三方评估,考评结果与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干部提拔使用以及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挂钩,作为我市实施激励问责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强化督查督导工作。加大力度开展暗访行动,通过暗访发现问题和典型案例,定期将发现的问题和案例反馈给各责任主体进行整改,从而建立倒逼机制,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氛围,实现以评促改,不断推动全市营商环境优化。
五是抓好优化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14项指标的优化提速。继续深化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指标改革,积极探索多种便企利民方法和举措,创新审批模式和服务模式,推广应用我市五环相扣联审联批、“农事网通、阳光红网”等先进做法,不断提升我市营商环境。
贵港:创新建立机制制度 打造贵港“好服务”金字招牌
问:据了解,近年来贵港市优化营商环境成绩斐然,企业投资环境满意度连续两年全区排名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最关键的措施是什么?制约贵港优化营商环境的瓶颈问题主要有哪些,采取了哪些措施去解决?
贵港市副市长黄卫平答:优化营商环境,最关键的首先是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我们准确把握贵港“慢发展、欠发达”“最大的短板是工业”的阶段性特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确立了“13446”工作思路,提出了“赶超跨越、打赢经济翻身仗”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连续四年开展声势浩大的解放思想大行动,切实增强党员干部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凝聚社会各界亲商、尊商、优商的正能量,全市上下形成了“优化营商环境人人有责,人人都是环境,人人都是形象”的大共识和“敢干、实干、苦干、善干”的“四干”新作风。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持续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我市实现了从建材、冶金、制糖、板材、电力“老五样”传统产业向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三篇”新兴产业的大飞跃。
当前,制约贵港市优化营商环境的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土地供应不足、项目审批慢、企业融资难等方面。
针对土地供应不足难题,我们大胆创新,着力解决连片征拆、资金投入、预算管理、安置房、留用地、社保、耕地开垦、旱改水、购买土地指标等重点难点问题,初步实现了“项目等土地”变为“土地等项目”。2016年以来,市本级完成土地征收6.4万亩,其中新增工业用地3.5万亩;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成效显著,获得国务院奖励土地指标5000亩。
针对项目审批慢问题,由市长亲自主持召开项目联合预审会,提前剔除“一票否决”因素,布置并限期完成前期工作,项目从立项(签约)到开工的平均时间压缩一半。同时,针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存在的行业垄断、监管缺失、收费偏高、效率低下、竞争无序等反映强烈的问题,我市在广西率先成立行政审批“中介超市”,对服务技术相近的中介服务事项进行归并,统一由一家机构(联合体)实施。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推行“三测合一”“联合踏勘”“多评合一”等中介服务方式。业主由原来委托多个中介才能完成的项目,变成只委托一家就可以完成。目前,我市中介服务提速60%以上,收费降低20%以上。
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市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积极通过“惠企贷”、担保公司和财政贴息等方式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华奥汽车和腾骏汽车等产业项目获得融资60多亿元。此外,我市还建立了联系企业快速反应机制、书记基层直通车、市长服务企业接待日、市政府服务接待日、服务企业首问负责制、厅级领导挂点联系重大项目等机制制度,组建12345便民服务中心、网络问政平台、投诉反馈平台,以最快速度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打造贵港“好服务”金字招牌。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对标国内先进做法,找差距,补短板,追赶先进,全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实力、活力、魅力、给力新贵港,加快建成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和新兴工业城市,建设壮美广西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