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非遗》——广西文场
【听见非遗版头】
【素材《贵妃醉酒》00:00-00:08前奏,后压混】
随着板鼓的节拍,高胡、扬琴、古筝交织奏出悠扬的曲调,一名广西文场演唱者身着素色旗袍立于舞台一侧,手里的双黑筷子和白色小瓷碟,顺着节奏敲出清脆的声响,浅笑婉转间,绵绵的唱词缓缓流出唇边。在桂林鑫韵文场社,时常传出这样美妙的歌声,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西文场代表性传承人何红玉在给她的学生们面授文场唱法技巧,一起进行文场合练。
【素材《贵妃醉酒》出02:00-02:16 “杨贵妃酒醉沉香阁”,“酒醉”后压混】
广西文场简称文场,是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的传统清唱艺术,在老一辈桂林人口中,文场还有“文玩子”这样亲切的小名。谈起文场,何红玉如数家珍。
【传统的文场音乐,它是有分四大调,有70多个小调,这是我收集到的。他们这些东西都是从江浙那边过来的,它有近300年的历史,因为它用的是桂林官话来演唱,不是那边的吴语,就到桂林以后流变成了广西文场。它音乐典雅,唱词优美,讲究音韵。广西文场,是广西最有代表性的,最有影响的曲艺品种。】
在何红玉看来,文场之所以能够流传那么多年,主要在于它曲调优美。这样一种典雅的唱词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因此也产生了丰富的传统唱词。据了解,文场成套的唱本有《玉簪记》、《白蛇传》等作品,加上单出唱本《双下山》等60出左右。段子有《贵妃醉酒》等近100个,新作品有《江竹筠》、《韩英见娘》等。还有《画中游》等一些歌颂桂林山水风光的抒情小段。
如果给文场写一本家谱,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许多明朝王孙宗室逃亡到长江流域,将大量的宫廷乐曲、乐谱、乐章带到了民间。清朝初期,有广西人到江浙一带为官经商,又将这些乐曲带回了广西。在桂林,这些曲调与当地方言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广西文场。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庞建宁说,文场在桂北曾经一度非常流行,请得起文场班子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我们在2012年去采访一个老艺人,他现在已经去世了。他就说,‘在桂林没请玩子抬不起头’。办任何喜事,就类似于现在的吹鼓手,必须请玩子班才热闹。】
根据专业和业余不同演唱者的演唱风格,广西文场形成了两个艺术流派。早期文场有专业的艺人,他们组成的乐团叫“玩子班”。平时这些艺人带着乐器,走街串巷卖唱谋生,由于他们多为盲人,所以被称为“瞎派”。而由文场爱好者自娱自唱形成的流派,则被称为“光派”。“瞎派”风格质朴深沉,“光派”声腔演唱华丽多彩。建国后,桂林市在1962年组成了桂林市曲艺队,在王仁和、刘玉英等老一辈文场艺人的传授指导下,培育出了一批新中国的文场接班人。广西文场传承人何红玉就是在那时师从王仁和门下。
【淡入素材《骂玉郎》出00:21-00:50 “黄昏卸却残妆罢”后压混】
【<骂玉郎>在我们文场中是最有代表性,也是和我的恩师王仁和大师学的第一个曲目。它的唱词是长短句式,是宋词那样的句式。‘黄昏卸却残妆罢,窗外西风冷透纱’,二二三。‘听蕉声一阵一阵细雨下’就长句了,它是长短句结合。那么从音乐角度,因为它主要是怀想思念自己的爱人,它曲调很优美、很典雅、又很柔婉。】
然而,任何艺术形式如果长期停滞,缺乏代表性的新作,那么它也就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1985年,何红玉与著名词作家曾宪瑞合作,运用文场传统曲目《银纽丝》的旋律演变创作曲目《漓江烟雨》,旋律委婉、缠绵、悠长,歌词出自曾宪瑞之手,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情怀。
【淡入素材《漓江烟雨》出00:34-00:45“漓江烟雨霏霏”后压混】
【<漓江烟雨>这个是我作曲的,作品在桂北流传比较宽,(桂林)师专把它做一个教学的节目,因为师专它是艺术新学,它把广西文场引进了他们的大学,我去讲课。】
后来,何红玉又与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合作,对文场作品进行研究再创作,对《漓江烟雨》进行大胆革新,不仅对唱法进行改进,还尝试音乐多声部的编配方式,进行民族乐器与人声的融合性尝试,更能营造出烟雨漓江唯美的意境。在2016年9月第11届“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上,这曲重新编曲创作的《漓江烟雨》惊艳全场。
尽管近些年,文场的传承开始有一些成效,但何红玉也清醒地意识到广西文场所面临的危机——— 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录音记录。近300年来,这种流行于广西的说唱艺术一直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播,至今只在广西有,成为曲艺中的“活化石”。于是,何红玉开始了搜集、整理广西文场的民间采风和创作工作。现在保存在桂林市群众艺术馆近300盒的文场录音资料,以及何红玉出版的《曲韵》、《心韵》、《戏韵》、《广西文场》等多本著作,见证了何红玉当初这一浩繁的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也为广西文场的保护和传承留下了珍贵资料。
如今,何红玉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晚辈的传帮带上和对人才的培养上。在校园传讲的过程中,何红玉结识了一批对文场满怀兴趣的大学生,并把他们收为弟子。陆絮彬就是其中之一,这名壮族姑娘声音高亢,气息饱满。但学了两年文场的她,至今唱起来还是有些怯场。她说,现在唱的文场,还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水平。
【淡入素材《春来了》出00:16-00:25“春来了,百花开”后压混】
【我唱山歌,我的声音是要放的,要高亢,比较粗犷一点。那广西文场它刚好相反,它是收一些。因为它的旋律非常的优美典雅,而且又很柔地出来,用桂林话说,有点嗲嗲的。所以对我性格来讲是个好的锻炼,一种是放,一种是收,就像我们做人一样要收放自如。】
除了在外教学,深爱文场的何红玉,对家里晚辈培养也没有放松。
【我还有我的家传弟子,我的儿子现在在戏剧创作研究院,他作了很多文场的作品。现在我的孙女,从五岁我也开始教她唱文场。我想我在外面都搞传承、搞传播,那我自己家里,我不管我的孙女将来搞什么专业,她起码要知道,我们有广西文场这国家级的项目。】
【素材《小小鲤鱼》出0:07-00:20,后压混】
何红玉的孙女天天今年10岁,她所就读的桂林榕湖小学也在开展文场教学,擅长文场的她经常代表学校登台演出参赛。而奶奶何红玉也常利用空余时间去给孩子们做辅导。
2008年,广西文场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年过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剧、彩调、文场)自治区传承基地又落户桂林。作为传承人的何红玉总说,现在是赶上了好时代。唱了一辈子文场的她通过走山穿岭,寻找老艺人,求寻老曲谱,记录保存下了上百盒录音资料。而今,已经77岁高龄的何红玉希望文场不仅能保存下来,还要趁着新时代的东风,抽枝发芽,走出国门。
【现在我们就很重视一个问题,就是文场的活态保护。比如我们到现在出了文场的7本书,这是作为可以进书库,这是静的文字的东西。它要活在这个社会上,活在人们中间,关键就是培养演员,要唱,要有新节目,也要有传统。现在国务院很重视复兴传统文化,我们赶上了这个时机,那我们有责任传承、保护、传播、创新、发展广西文场,这是我们的任务。】
《听见非遗》——壮医药物竹罐疗法
【听见非遗版头】
民族众多的中国,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少数民族医药也随之开花结果。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便是其中一朵灿烂之花。
【出录音】在这里煮,就是这个,把药装好以后就煮,煮出药味……【压混渐弱】
一口沸腾的中药锅里,一个个饱满圆实的金黄色竹罐上下翻腾,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风湿病科,壮医药物竹罐疗法非遗传承人李凤珍医生正在熟练操作,她麻利地将熬煮好的竹罐挑出,准确吸附在病人的患处。
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张大姐不久前偶然尝试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如今,她追随李凤珍医生来到新建成的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出录音】我(做了)两三次,效果嘛,刚开始,还可以吧,我们知道开业了就过来了,她现在到这里好,就到这里来。【录音止】
80多岁的沈老伯坐轮椅多年,最近他特地住院一周,每天按时接受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三四次治疗后,逐渐看到效果:
【出录音】
沈老伯:走路方便一点,以前拐,现在加上拐棍不怎么拐了。
李凤珍:以前他走不了路,现在做完(治疗)之后,他拿住拐杖可以慢慢走了。
【录音止】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在壮族民间广泛应用,历史悠久,是现在临床常用的、成熟的壮医外治疗法之一。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用煮沸的壮族药材水熬煮特制的竹罐,再将竹罐趁热吸拔于治疗部位的一种疗法。与传统的拔火罐不同,壮医药物竹罐不仅利用负压吸附,还兼具壮药的热力和药力,疗效加倍。
【垫乐5秒后渐弱压混讲述】
每年寒露过后,在广西百色一带,一种南方特产、茎色金黄的竹子金竹被手艺人精心采伐,细细打磨,制作成一个个粗细均匀长度一样的竹筒,送到李凤珍医生手里:
【出录音】那个罐都是要用原生态的,没有替代,这个竹子必须要到过了八月十五以后砍以后才能加工,它不能随时做,所以罐子还是不够用。【录音止】
药材器具看似土里土气,理疗也不过是摸、看、包、吸,结果往往却出人意料,壮医药物竹罐疗法简便易行,疗效良好,至今仍然受到壮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广泛欢迎。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常用药物有五爪风、八角枫、大风艾、鸡血藤等,通过拔毒消肿、祛风除湿、活血舒筋等治疗机理,对风湿痹痛、腰腿痛、肩背酸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痧病、头痛、跌打损伤、骨折愈后瘀积等效果显著。
【出录音】李凤珍现场给徒弟传授技艺……【压混渐弱】
壮医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李凤珍回忆说,壮医诊疗疾病的宝贵经验大部分都是以家庭秘传和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在壮族聚居的南宁、柳州地区尤为突出:
【出录音】这个药罐是很有特色的壮医外治疗法,它的历史很悠久,至于说是哪一年,我作为传承人,我也追溯不到,因为这个是祖祖辈辈传下来。【压混渐弱】
1985年,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成立以后,李凤珍开始挖掘民间老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技艺,把这一项口口相传的民间医术整理成为文字,并形成一套操作流程规范。很快,《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治疗骨膝关节炎的技术》被列入广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壮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入选南宁市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凤珍对此颇感欣慰:
【出录音】把它总结,这个药罐是这样一个疗法,它是怎么样用具、用什么药,它的操作规范是什么,我的工作就是做这些,传下去的话首先我们要有这些以后,就通过手把手地教。【录音止】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钟丽雁在李凤珍医生手把手传帮带十年之后,今年刚刚出师:
【出录音】这个技法使用起来了,对患者来说能减轻他的痛苦,如果没有这么规范地去传承有可能他就在民间,甚至是在我们壮医的系统里边就消失了,那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录音止】
十几年前,一名60多岁的马来西亚患者走进李凤珍的诊室,经过三四次壮医药物竹罐疗法诊疗后,这位患者的关节肿痛得到大大缓解,因为归期已到,这位马来西亚患者不得不中断治疗,临行前她特地找到李凤珍,留下联系方式,拜托医生如果到马来西亚一定联系她继续治疗。
这个偶然的机会让李凤珍意识到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推广东南亚国家的必要性,苦于那时候还没有形成系统研究,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没能走出国门,但是慕名而来的东南亚学生、患者越来越多,李凤珍:
【出录音】他们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个疗法首先他们认识说绿色健康,疗效又好,所以好多学生他就非常感兴趣。【录音止】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副院长黄国东介绍,2000年以来,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很受欢迎,每次在东南亚国家开展的落地培训期期爆满:
【出录音】反应挺好的,这个诊治就是台阶比较低,因为竹罐疗法他是非损害性的、非创伤性的,在东盟国家他诊入比较容易诊入,培训以后,这些学员回去也能自己为当地的民众来服务。【录音止】
今年底,第一期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东盟学员培训班也将在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开班。看到壮医技艺能在别的国家发扬光大,李凤珍充满了自豪感,为了迎接几十名来自东盟各国的学员,她做了充分的准备:
【出录音】我现在也正在把课件浓缩以后,请翻译来翻译,到时候东南亚的学生来,我们就给他作培训。【录音止】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副院长黄国东:
【出录音】竹罐疗法主要是传承我们当地壮族民众的一些生活习惯,就地取材治病的一些习惯,是一个比较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简单的疗法,我们能够传承下来,发扬光大,然后形成一个标准化,向国内、向东盟国家推广,那这个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交流,我觉得意义是非常大的。【录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