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系列报道:《在总书记指引的道路上—新时代广西发展报告》
第四篇《花山岩画会“说话”》
BBRTV3月4日消息(记者 范凡)花山,是广西壮族元素集中体现的一处珍贵的自然遗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都是花山面临的最重要课题。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视察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以传承为目的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在总书记的指引下,如今的“花山”已不再局限于岩壁之上,而是以更多样的形式“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花山,壮语叫做“岜莱”,意思是“有画的山”。乘坐游船,泛舟江上,伴随着导游的歌声,花山岩画逐渐进入了游客们的视线。
这些集中分布在105公里左江两岸的38个岩画点,109处、4050个造型各异的图案,形成亚洲东南部规模最大的岩画群。正带着一队研究学者考察花山岩画的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朱秋平,可以说是最了解花山的人之一。他最常穿的衣服上,都印有花山最典型的人形图案。他指着崖壁上正在围挡加固的岩壁告诉记者,要想让文物会“说话”,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它。但在世界范围内,岩画的保护都是一个难题。
朱秋平:“对岩画风化开裂的部位进行抢救性的加固保护,现在可以说,有岩画位置开裂的岩画都已经进行加固了。我们用一种特殊的材料,像给病人打针一样,灌注到裂隙里面。”
而对于宁明县花山岩画保护站退休职工王玉光而言,在高科技监测手段没有运用之前,岩画的保护全靠他和同事们巡逻。防止岩画被破坏,是王玉光29年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他也因此被当地人视为“护花使者”。
王玉光:“有些人扔石头、凿掉一点的都有,还有想打架的,他们人多,我就一个人。”
记者:“那个时候内心有恐惧和害怕吗?”
王玉光:“有的,都有一点。”
记者:“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王玉光:“当然要坚持。”
这么多年,相关部门一直没有放松对花山岩画的保护。一系列病害调查科学实验和针对岩体的保护项目的实施,使得当地找到了适合花山岩画保护的方法。环境的变化、岩面的掉块等,都通过先进的设备进行严密监控。
申遗成功后,花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随着名气而来的,还有大量的游客。对此,朱秋平非常担忧。不过,在看到国家和自治区都用了最严格的管理办法来保护遗产区后,他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朱秋平:“国家文物局对整个遗产区的利用也是严把关,比如一些旅游项目要进到遗产区搞建设,面积不能超过150平米,建筑高度不能超过8米,都是有规定的,而且不能有新建的旅游项目,除非是保护需要。”
从过去神圣的传说,到如今可以看到并不断研究解谜的文化遗产,花山对于当地的村民们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符号。为了让更多的人都能了解岩画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岩画“说话”,宁明县推出花山岩画“栈道游”以及山歌表演等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壮族文化的魅力。宁明县旅游局局长钟腾飞介绍,在花山的带动下,当地的旅游人数实现了成倍增长。
钟腾飞:“我们有两个项目,音画夜游和实景演出,从花山脚下坐船一个多小时,经过九道湾就有九个故事,景区结合花山岩画。”
记者:“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花山?”
钟腾飞:“因为它太深奥了,怎么样让游客听得懂,所以必须要演绎出来。”
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花山还成为了当地脱贫的“法宝”。
在濑江村的农家乐,村民们穿着民族服饰,唱着壮语歌曲,跳着欢快的舞蹈,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其中一个演员,是来自岜耀屯的黄慧兰。黄惠兰说,她跟村里的老人学了当地传统舞蹈,又教给了其他人。现在,她除了种甘蔗外,每天都到农家乐“上班”,煮红糖、表演节目,一个月能增加2500元的收入。2018年,她已经成功脱贫。
黄惠兰:“花山申遗成功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旅游,我们只要自己做好,就没有后顾之忧。”
记者:“不怕挣不到钱?”
黄惠兰:“对。”
在距离花山更远的地方,花山的文化内涵通过音乐、舞蹈等更多的形式进行了表达。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的壮丽震撼,交响乐《花山歌潮》的荡气回肠,花山的文化内涵已经“飞”出了广西,“飞”向全国。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教授戴丽霞:“我们可以立足于不同的民族创作不同的作品,通过音符、通过挖掘广西优秀的音乐素材,来创作更多更好反映广西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记者手记】
正是在保护中充分挖掘了花山岩画的旅游价值,宁明县2018年的旅游收入高速增长,从2017年的300万元增长到近500万元。
近年来,广西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创新融合发展下,形成了以“壮族三月三”为代表的民族节庆产业品牌,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化演艺产业品牌,以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等景点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消费品牌,钦州坭兴陶、靖西绣球、北海贝雕等传统工艺产业品牌等,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