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这样评价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

聚焦两会|来源:中国网 中国应急2019-03-07 16:40:53|网络编辑:孟宪静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是应对日趋复杂的安全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的重大举措,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伴随应急管理体制的改革、应急管理部门的组建,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优越的体制机制是强大救援能力的根本保障,建立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全国一盘棋的组织指挥机制,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健全国家应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部署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是期许,也是鞭策。参会的代表委员认为,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新路子,过去一年的实践已作了响亮回答,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但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仍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面对。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得通过。随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印发,应急管理部应时而生,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做出重大改革。

“应急管理工作的实践已经充分表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兴凯认为,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是应对日趋复杂的安全风险挑战、赢得战略主动的重大举措,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随着这项改革的推进,应急管理基础工作全面启动,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安全基石”。

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集中、经济增长、城镇化推进进一步增加了自然灾害的复杂性、衍生性、严重性,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近年来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向好,但仍处于脆弱期、爬坡期、过坎期,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重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组织保障。

“从灾难、事故的防范、发生、救援、处置的实践和理论分析,对应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开展工作,这既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决策。”全国政协委员、防灾科技学院副院长刘春平表示,改革后的应急管理体制针对“灾难链”这个整体,有效地将分散在各部门零散的应急资源整合起来、联动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应急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应急管理的作用。

刘春平认为:“与现在相比,原来的应急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组织,更多的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部门之间缺乏有力有效高效的组织协调,‘九龙治水’谁都有份,但谁的力量都太过分散。改变这样的被动局面,必须从体制上进行改革。”

张兴凯表示,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为了筑牢基础,一年来,党和国家从防控自然灾害基础工程建设、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立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要做并且必须做好的工作。国家各部委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应急管理基础性工作,整个社会的应急资源被迅速调动起来,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开创了一个崭新局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小军认为,通过这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应急管理部的组建非常正确,这既适应了我国灾害多发频发的国情,又能克服以往各部门分散管理的弊端,也能充分借鉴国外相关管理的经验。在以往的灾难应对中,没有集中统一的机构,比如地震灾害作为综合灾害,涉及很多部门,但是没有常设机构,很多工作不好推进。现在有了专门部门,推动起来力度就大了。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徐自强说:“我从事医疗急救工作,与应急救援关系密切。我深切感受到,这项工作关系社会的方方面面,突发事件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应对。有了专门的机构进行统筹,有利于应急救援发挥最大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吴晨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就加强消防员队伍建设提出了两项建议。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是国家顺应社会发展大势采取的积极举措,在成立后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保障百姓平安做了很多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原安全总监成平认为,过去一年重大灾难事故的应对情况,充分说明应急管理部的应急处置科学高效,说明了党和国家对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

\

在2018年“11·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灾害抢险救灾战斗中,消防救援人员为群众运送物资和医疗器械。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运转高效 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

伴随应急管理体制的改革、应急管理部门的组建,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往,需要牵扯几个部门、难于统筹协调的问题,正随着应急机制的调整逐步破解。现在派出一个部门联合工作组,可以担负过去灾前指导、灾中救援、灾后救助等几个工作组的任务,既节约了行政资源,也符合灾害事故防范处置的内在规律。

“过去这一年,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边组建、边应急’,初步形成了新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实践证明是适应国情的,是协同高效的,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有巨大发展潜力。”张兴凯认为,在去年的超强台风“山竹”应对、川藏边境4次堰塞湖灾害抢险、山东寿光洪灾抢险救援、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火灾救援等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应急管理部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是在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以前,应急力量的动员组织就比较困难。

优越的体制机制是强大救援能力的根本保障,建立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全国一盘棋的组织指挥机制,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2018年11月3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白格村境内再次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滑坡堵塞金沙江并形成堰塞湖,严重威胁下游安全。灾区环境恶劣,救援难度大,加上救援力量构成比较复杂,急需统一的指挥调度。为了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应急管理部先后进行9次联合会商,派地质、水利、工程、爆破等专家赶赴现场,多地多部门联合会商处置,通过开挖泄流槽方式成功引导堰塞湖水自然过流,创造了人工干预堰塞湖泄流的成功范例。

来自山东潍坊青州市的全国人大代表、青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瑞霞告诉记者,去年8月,在青州暴发洪水的危急时刻,消防救援队伍单在青州王坟镇王坟村就解救出42名群众。“我更加相信,成立应急管理部门是非常正确的。”

王瑞霞说,邻近青州的寿光受灾更重,周边省份的消防救援队伍都赶来救灾。有了应急管理部门,能让群众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更早地看到希望,更好地得到帮助。

在山东寿光灾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迅速从山东、河北、江苏等地调动消防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抢险救灾。这是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第一次开展较大规模跨区域联合行动,消防救援队伍第一次长时间连续作战执行抗洪排涝等综合性救援任务,第一次进行前后方大规模全方位立体式协同作战,为建设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探索积累了可贵经验。

体制的进步,推动了实践的进步。张兴凯表示,2018年,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减少59%、78%和34%,生产安全事故总量、较大事故起数和重特大事故起数同比实现“三个下降”,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4%和33.6%,“这就是人努力的结果和体制优势的体现”。

\

在山东寿光灾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迅速从山东、河北、江苏等地调动消防救援队伍赶赴灾区抢险救灾。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还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面对和化解

任何一个好的体制机制都不会在产生之日就完美无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也同样面临着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和完善,逐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新路子。这在代表委员中也形成了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欧其建议,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不仅要完善应急救援机制,更要着力抓好灾害和事故的事前防范,善于从事故处置中汲取教训,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把事故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动力,促进全行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提高。利用现有制度优势,更有效地将应急和管理统筹起来,促进应急和管理形成整体,加强源头治理和风险防控,朝着实现“天下无灾、无急可应”的目标努力。

李小军委员建议,把应急时期的工作和灾前防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各阶段工作。积极完善灾前监测、预报和防御体系,分析和预判灾害风险,善于总结规律,转危为机、转危为安,从而提高抗灾能力,科学和有效应对重大灾害风险。应尽快推动地震系统的工作有机融入应急管理部的中心工作,发挥好地震系统在应对灾害方面的科技支撑作用。

吴晨代表说,最近看到在消防员招录时各地踊跃报名,这反映出应急管理工作只有深入百姓、贴近百姓,才能提升全社会的应急能力和水平。为此,他建议,要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在群众需要时能够发挥作用,更好地成为人民群众可以依靠的力量。同时,要不断推动群众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本领,促进全社会应急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原文链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