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聚焦两会|来源:中国经济网2019-03-09 09:26:09|网络编辑:张倩

2018年,嫦娥四号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8万户……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中国发展新优势。

如何让新动能释放更加强劲的能量?怎样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

强基础: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科技创新怎样带来新动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徐波给记者举了两个例子: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孵化的企业中,有研发手机盖板玻璃缺陷检测关键装备的,成功解决了困扰行业几十年的精密检测难题,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也有利用视觉智能识别技术研制轨道交通综合智能检测车的,改变了国内地铁巡检主要依靠人力的现状,提高了检测速度和精度,提升了地铁运营智能化水平。

在改善民生方面,科技创新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贵州省农科院蔬菜科研团队研发的蔬菜种植新技术打破了山区的限制,实现从海拔100多米到2900多米都可以种植蔬菜。”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科院外事处处长孟平红说,8年来,这一技术在贵州19个示范县得到推广,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平均每亩新增纯收入1975元。

“狠抓技术创新就是‘原动力’。”全国人大代表、宜昌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说,无论哪个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努力发展“高、精、尖”。要改变过去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发展方式,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长王黎明告诉记者:“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中,科学技术是一个核心。我们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的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对此十分认同,他表示,在原始创新的一个点上取得突破,很可能带来产业升级、市场应用等面上的诸多突破。

重人才:激活创新创业能量

创业创新,人才是基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对这些改革举措,王黎明委员深有感触:“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在具体管理上从立项开始就要把几年内要做的事、用的材料、做的实验都确定下来,把阶段性的成果目标确定下来,再进行繁复检查,这是不符合科研规律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这些举措反映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心声,是对科研规律和创新人才的充分尊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员周伟江告诉记者:“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充分释放人的创造积极性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科技管理更加符合科研实践规律,去除科研管理行政化,让更多科研人员能够静下心来,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有更多突破。”

重人才,还需要不断优化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徐波委员说,3年多前,中科院自动化所在中科院率先实施科研人员离岗创业,通过人员双流动通道和新型股权激励等措施激励科研人员推进现有技术成果产业落地,先后孵化了30多家基于自主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

筑生态:以系统合力推动双创

“新动能的释放需要一种系统合力,需要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蓝闽波委员认为,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需要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等多方面持续下功夫,需要为创新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能量。

各地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尝试。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潜江市市长龚定荣介绍,潜江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增强孵化能力和运营水平,新增一批入孵企业和创业团队。同时,通过做好产业基金管理运营,推动政府控股担保公司改革,支持担保公司与省再担保集团合作,大力引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机构等方式,为“双创”提供资本加速器。

“贵州已成为大数据创业投资热土和‘首选试验田’。”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发改委主任陈少波介绍,这主要是因为贵州在大数据立法、数据安全、政府数据共享开放、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数据服务百姓生活等方面不断发力,各项配套措施均走在全国前列,营造了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随着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创新管理也是当务之急。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认为,应创新适应新经济新业态的行政管理方式。比如,共享经济构成复杂、覆盖广泛,要研究和适应共享经济各个细分行业的特点,不宜套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应合理界定不同行业领域的业态属性,实现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共享经济发展快、变化多,如继续套用传统的全流程监管思路,难免求全责备,应转向加强事中与事后监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碧娟 陈果静)

【原文链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