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风雨兼程,时间的年轮烙印着共和国奋斗的足迹!
70年披荆斩棘,八桂大地,处处生机盎然,充满“春天”的希望。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节目《共和国的广西印记》
讲述八桂儿女为建设新中国燃烧的青春岁月,记录壮乡大地激情奔跑的追梦记忆!
共和国的广西印记——《毛主席的关怀到瑶山》
都安瑶族自治县地处大石山区,是壮、瑶、苗、毛南、仫佬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在都安民族博物馆的一块石碑上,“毛泽东”三个亲笔签名的大字赫然在目,60多年前,因为毛主席的特别批示,都安瑶族自治县设立,都安成为全国率先自治的三个少数民族县之一。我们走进都安民族博物馆,讲解员黄敏为我们讲述,党中央的温暖是如何照进瑶山群众心中的故事。
都安民族博物馆讲解员黄敏:“这块石碑上刻的是毛主席在一份调查报告上的签字——'近东兰'、'粮食困难、'要求成立自治区'。区在当时是一片区域的意思。因为这个批示,当年都安瑶族自治县就成立了,都安的瑶族成为新中国最早享受民族自治政策的少数民族之一。这个特别的批示,和毛主席身边的一个瑶族人有关,他就是毛主席的警卫员,都安县菁盛乡登立村的蓝保华。
1954年6月,蓝保华在百色公安大队一中队担任班长。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警卫团在各民族中挑选优秀骨干,由于在部队表现突出,蓝保华幸运地被选到了北京。经过半年的培训,蓝保华被送到中南海的丰泽园,这时候他才知道他要保护的是毛主席。
第一次见面,毛主席得知蓝保华是瑶族人,就问:都安的瑶族同志,喝酒、吃饭用瑶话怎么讲?蓝保华说,喝酒就是“喉觉”,吃饭就是“哝矮”。于是毛主席指着桌上的饭菜跟着说:“喉觉!哝矮!”说了三遍,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蓝保华来到中南海不久,就接到毛主席亲自指派的任务:回到家乡做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毛主席派蓝保华回乡做调查报告主要是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情况。蓝保华用了三个月时间深入家乡,写作了一份两千多字的调查报告,呈到毛主席面前。
蓝保华今年已经90岁了,当年的情景,蓝保华依然记忆犹新:“(毛主席问)说群众要求成立什么,我讲群众反映要成立瑶族自治区,这样,(毛主席就在报告上写)要求成立自治区,本来他跟我讲,自治区什么也好,要看人口的多少,他讲要看人够不够,够自治县(人口数量)就成立自治县了。”
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黄婉采访都安民族博物馆讲解员黄敏。
都安民族博物馆讲解员黄敏:“毛主席在蓝保华4页纸的调查报告上面一共画了125道横线,他每画一道横线就停下来问一个问题,他问,家乡通路了没有?群众有没有饭吃等等,在完整的阅读了调查报告之后,毛主席就写下了批示。同年的国务院第18次会议就通过了要求撤销原有的广西都安县,成立都安、巴马两个瑶族自治县的决定,在1955年的12月10日,都安瑶族自治县宣告成立。”
蓝保华:“(唱一段山歌)这首瑶歌意思讲我们起房子,要汤鸡,喝酒、吃肉,聊天七八天。”
一份报告让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蓝保华高兴地唱起了山歌。都安瑶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蓝永全感慨地说,毛主席的关怀,让瑶族同胞的好日子又上一个台阶。
都安瑶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蓝永全:“都安是最早的瑶族县之一。蓝保华的这份报告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全国来说,蓝保华这个报告他可能是微乎其微,但对于我们一个民族县来说,它意义非常重要的。”
都安民族博物馆讲解员黄敏:“都安瑶族自治县成立之后,毛主席一直都牵挂着,1956年,当得知瑶族地区的交通极为不便时,毛主席又亲自做出批示,得益于此,都安至宜州公路开工建设, 1957年通车,成为当时连接桂西北与桂中之间的一条便捷通道。”
在党的关怀下,都安瑶族自治县经过50多年的发展,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6、2017年实现5.6万人脱贫、30个村摘帽,2018年,都安还在全国民族自治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作经验发言,瑶山人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本期节目特别鸣谢:都安民族博物馆
记者:黄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