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走进锦绣八桂 描摹旅游强区——央媒“壮美广西行”聚焦广西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BBRTV4月22日消息(范凡、黄婉)四月的广西,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处处展现着八桂大地的生态之美。4月15-20日,由7家中央媒体27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分赴南宁、百色、崇左、北海、防城港、钦州等市,聚焦广西边关风情旅游带和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
在6天的调研走访中,采访团成员们沉下心,俯下身,用脚步丈量八桂秀美山川,感受旅游业为广西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他们充分发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镜头和笔记录广西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见证广西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广西边关风光神奇瑰丽,边关风情游是广西旅游的主打品牌之一。经过大力建设,一条风光秀丽,异彩纷呈的边关风情旅游带已渐成规模,沿线市县连点成片,各景区景点串珠成链,形成了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在亚洲第一大跨国瀑布德天瀑布景区,刚投入使用的游客集散中心解决了景区车辆拥堵的老大难问题,让故地重游的记者耳目一新。新华社记者覃星星:“相比以往景色更美,作为一个游客来说,体验比以前更好。”
通过边关风情旅游带建设,广西开创了旅游扶贫新格局,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在靖西市鹅泉景区,村民建起36家农家乐、12家民宿,今年最后3户贫困户已顺利摘帽。通灵大峡谷所在的新灵村,33户贫困户户均1人在景区工作,确保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西记者站记者范若舟:“鹅泉这个点可以以小见大,小村庄做大文章。当地政府通过扶持手段来利用好山水资源,还有历史人文的资源来带动当地农民来脱贫致富。”
在东兴国门景区,北仑河大桥上人群熙熙攘攘。东兴口岸的火热凸显了广西边关风情旅游带的蓬勃发展。通过实施各项措施对口岸进行升级改造后,东兴口岸通行能力由每天2万人次提升至5万人次,30分钟内可满足至少3100名游客通关需求。经济日报新闻协调部记者李哲:“这是我第一次到口岸,看到边民的生活特别富足,通过东兴口岸出境游和入境游的人都非常多,一片繁荣景象。我会用自己的镜头和笔墨记录下广西最美的一面,让更多观众和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
近年来,广西不断优化旅游发展布局,强力推动“三区一带”建设,随着涠洲岛、江山半岛、茅尾海等重点旅游区域建设的加速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竣工,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局面。新华社广西分社记者农冠斌:“在北部湾这块走了很多地方,整体感觉广西这几年旅游建设和发展变化非常大,能够感受到老百姓对社会发展及旅游发展的获得感。”
北海的南珠文化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依托南珠文化,北海南珠博物馆每年吸引10多万游客前来参观。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是我国收藏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物最多的博物馆,这些文物多来自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还有多件文物为国内甚至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厚重的历史文化让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去年接待游客21万人次。人民日报社广西分社社长刘华新:“自治区旅游景区的建设全面提升质量、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旅游跟扶贫的结合,对广西的旅游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山水更美,文化增色’。”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是广西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之一。广西立足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边关文化、长寿文化等独特资源优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成效显著,广西边关风情旅游带和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着力打造的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热点。
在南宁采访期间,百里秀美邕江、环大明山旅游带上的“壮族老家”上林、青秀山、广西民族博物馆、方特东盟神画等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让记者们深切感受到浓郁的壮乡风情、东盟风情。中国日报记者谭欣雨:“这次广西之行也是我第一次到广西,我觉得广西是一个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少数民族资源也特别丰富,文化非常多彩的一个地方,我希望借助这个机会能够深入了解广西,看到它更加丰富多彩立体的一面,做出更加优秀的报道。”
作为边关旅游带核心区之一的崇左市,整合龙州红色文化和左江花山岩画、凭祥南疆国门等旅游文化资源,逐步打响“山水崇左、甜蜜边关、魅力壮乡”旅游品牌,吸引了无数游人。光明日报记者姚昆:“祖国边境是广西能够促进绿色发展的良好的生态家底,广西的边关旅游风情带的建设,广西的文化和旅游融合,一定能够促进广西的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