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众爱在木寨岭隧道做砼试件抗压强度试验
中国甘肃网4月28日讯 (记者 邵江梅)高速公路建设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和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省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走进甘肃公路建设系统,提起甘肃长达路业有限责任公司赵众爱的名字,凡是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赞不绝口。不仅因为他严格要求,精益求精,更为他身上敢为人先、拼搏奋斗、永不懈怠的勇攀世界难题高峰“工作狂”的精神而折服。
今年44岁的赵众爱是甘肃临洮人,正高级工程师。个子不高,脸色微黑,浑身散发出坚毅的力量 。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公路建设和管理,天谗、丹拉(青海段)高等级公路及谗柳、刘白、平定、成武、渭武等高速公路工地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洒下了辛勤汗水,也镌刻了他奉献公路、心中无我的奋斗精神。
G75兰州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渭源至武都段木寨岭特长隧道,全长15.226Km,是我省在建最长的公路隧道,也是亚洲第三长大公路隧道。线路穿越海拔3252m的漳县漳河与岷县洮河流域的分水岭—木寨岭,岩性为断层压碎岩、炭质板岩、千枚化炭质板岩、砂岩等,主要以炭质千枚岩为主,围岩分级均为Ⅴ级围岩。隧址处于构造交汇部位,地应力高度集中,褶皱带活动强烈,近东西走向断层发育,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包含 3个背斜、3个向斜构造、6处褶皱和12条断层,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大,极易发生大变形,被国内地下工程界院士、专家及学者称为隧道建设史上罕见的世界性难题,是渭武高速公路建设的“瓶颈”。木寨岭隧道自2016年开工以来,施工段落已发生14处较大变形,最大变形量达3145mm,部分段落初支换拱率高达30%。针对木寨岭及岷县等隧道地质围岩难题,作为公司现场管理组组长,赵众爱带领团队冲在了攻克技术难关的前线,和长达公司领导多次邀请国内地下工程界知名专家学者深入现场踏勘交流,大胆开展创新试验和技术攻坚,积极推广NPR恒阻锚索、让压锚杆及约束锚固杆等科研项目试验,结合超前地质预报、岩性分析报告及监控量测数据,总结出了流变性软岩大变形特点和支护要点,初步探索出软岩加固时机和支护方法。经前期试验和应用,隧道局部变形量由3145mm缩小为300mm以内,初支拆换拱率由30%降为0。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确保了木寨岭隧道2、3号斜井的顺利落底,为加快隧道施工进程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和质量安全保障。
中科院何满潮院士和赵众爱等人合影
“攻坚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岭隧道是我人生中最艰难,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赵众爱如此感叹到。他介绍说,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19.1Km长,施工历时9年,边修改设计边施工,工期长,成本高。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岭隧道设计断面跨径更大,难度系数更高,形势发展要求我们不能走铁路的老路子,必须要改变传统观念和工艺工法,探索新方法,采用新技术,达到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的建设目标。为啃下这块硬骨头,长达公司决定依托木寨岭隧道,邀请国内最权威的专家共同科研攻坚。赵众爱等人多次前往北京、上海、重庆等地,邀请到中科院孙钧、何满潮两位院士,并建立了甘肃省交通行业第一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他跟院士团队技术人员吃住在工地,现场指导施工,及时处置技术难题,每月只休息四、五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4月2日召开的木寨岭极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试验段总结及工作部署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直认为,现阶段NPR锚索试验段已施工完成300米,初步达到了稳定、加固围岩的效果,没有发生因围岩变形导致的拆换拱。实践表明,支护体系能够对隧道围岩变形有效控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后续推广及隧道加宽段等关键工程部位的围岩变形控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赵众爱在木寨岭隧道3号斜井工地检查
作为多年的技术负责人,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是赵众爱永恒的追求目标。在成武高速公路建设中,刚当上监管科科长的他率先推行“四二二”标准化工程管理模式,通过创建样板工地、首件工程认可制等活动,极大提升了工程质量。在渭武高速公路建设中,他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采用凿岩台车、湿喷机组、C6钻机、三维激光断面仪等,全面使用多功能液压机、养生除尘雾炮机等新设备;引入隧道初衬湿喷、钢筋二氧化碳保护焊等新技术、新工艺;全力推广混凝土工程添加粉煤灰及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等新材料。在木寨岭等复杂隧道施工中,对三台阶施工及仰拱小圆弧段钢筋加工工艺工法进行了优化,总结推广了初支小导管注浆抑制变形、初支混凝土添加抗裂纤维等技术处理措施。在工程设计变更过程中严格管理,最大程度选择最优的技术方案。仅2018年一年中,就优化了504项工程设计方案。这些年来,赵众爱的职务虽然在变,但强烈的工作热情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一点从未改变过。与他共事多年的项目办工程技术人员表示:“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亦师亦友。”
“参加工作24年来,我觉得对得起的就是工作和自己的追求,但对不起家人”。赵众爱是家中唯一的儿子,但他常年在工地,深深理解他的妻子赵迎春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照顾70多岁的双亲和家中的一切重担。2001年庆阳至打扮梁工地正是紧张时期,接到爱人快要生产的电话后,他安排完手头工作才乘班车赶往临洮,颠簸了十五个小时赶到家时,女儿已平安出生。面对妻子及岳母埋怨的目光,他悲喜交加,掩泪安抚着家人。在妻子跟前仅守候了几天又赶回了忙碌紧张的工地。75岁的老母亲连续两次做眼疾手术,赵众爱每次仅陪护二、三天就返回工地,女儿从出生到高二,很少看到父亲照顾自己和爷爷奶奶,对父亲常有怨言和不满。但每次听到父亲获得的荣誉,看到父亲在家仍时时电话协调工作事务,有时甚至急切的样子,女儿就催他赶快去工地。在母女俩看来“他就是一个工作狂,家就是他的一个旅馆,心里只有工地,没有家庭,留住了人,留不住心”。
赵众爱在青海参加丹东至拉萨(青海段)高等级公路工程施工时,由于人少工期紧,作为技术负责人,他顶着严寒和紫外线暴晒,每天在工地上坚持跑十多个小时,晒得黑瘦黑瘦,体重从150减到120斤,直至工程完工才回家,让家人险些没认出来。连续几个月的奔波,留下了被医生诊断为翼状胬肉的眼疾。在平定高速公路施工时,赵众爱连续一个多月坚守在238公里长的工地,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引起了神经性耳鸣。由于当时施工任务重、工期紧而离不开工地,直到耳鸣影响听力时才去医院,被医生告知耽误了最佳治疗期不能治愈而落下终生病患。“我到北京的大医院都看了三、四次,一个老专家告诉我,此生只能与耳鸣共存亡了!”每次说到耳鸣,赵众爱只能是遗憾。
但让他欣慰的是,作为一个农家子弟,能赶上甘肃公路建设的大好时光,能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切都无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