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奋斗面孔
BBRTV5月4日消息(记者 甘智锐) 1993年,防城港成为共和国一个年轻的城市。到如今,防城港已从曾经的边陲小码头,逐渐成长壮大为拥有超过1.39亿吨吞吐能力,并与全球250个港口通航的港工贸协调发展的我国西南第一大港。港口的日新月异,离不开奋斗者的攻坚克难、艰苦奋斗。
四月,海风温润,北部湾畔的防城港码头,好几个泊位停靠着正在装卸货物的船只,集装箱桥吊从容地将货柜拿起放下,小山一样的铁矿石和淡黄色化工用硫磺堆放在道路两侧,好一派繁忙景象。今年港口要如何扩能增效?北部湾港防城港码头有限公司煤炭矿石作业部党总支部副书记黄海宁又一次想起了自己的哥们儿:“陈哥是吗?最近怎么样?我们这边近期在搞讲习所,推广一下给员工他们做一些技能培训。不知道钦州港那边是怎么做的?什么时候过来坐坐,沟通一下?”
黄海宁的这通电话,是打给当年一同参加工作的室友。1993年,防城港建市,同一年,黄海宁毕业分配到防城港码头工作。26年过去,当年的室友兄弟早已各奔前程,但他们依旧工作在港口码头一线。
黄海宁:“每年基本上都要找一个时间坐在一起,谈谈我们的过去和现在的一些感想,包括工作上的交流。主要是资源共享,哪一些做得比较好,我们就互相去走一走看一看,共同把管理方面(的能力)提升。”
回忆起刚分配到港口工作的日子,黄海宁连说“很不是滋味”:“到这里一看,没几个人,特别是晚上出去,三五个人,那个时候大家的心里面都觉得,唉呀,是不是来错这里了?四个人住一个20平米的房子,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
而经过十多年建设,防城港的基础设施逐渐打通,深水良港开始发挥优势。黄海宁发现,一切开始有了变化。
黄海宁:“2012年的时候,码头才(开始)高速地建设,像前方那个20万吨级的码头,可以连续靠泊两艘20万吨级的船舶,可以直接同时进行卸船作业,效率翻了好几倍。”
发生变化的,还有码头工人的作业方式,机械化和智能化逐渐代替了人工作业。
黄海宁:“我们现在已经引进了一种皮带机,它可以伸缩放到相应位置,然后只需要简单的人工辅助一下,它就可以直接把集装箱运输过来。”
北部湾港防城港码头有限公司集装箱公司经理助理吴宇,大学一毕业就进入港口工作。由于父亲、母亲都是港口员工,吴宇也被称为“港二代”。这个名词,代表着经过系统学习、专业化深造的新一代港口人,他们正在接棒防城港的建设。
吴宇:“我是‘港二代’,我父亲是港口人。我参加工作已经21个年头了,从学校毕业就进入了这个港务局在码头一线。父亲很羡慕我们,说现在我们的条件比他们好多了。”
曾几何时,吴宇也为港口的发展缓慢感到苦恼,甚至产生了离职换岗的念头:“码头生产这一块,很多东西它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有些事情你虽然经过努力了,但是它不会有很明显的变化(表现)出来。”
没有什么会辜负坚持与努力,近十年来,防城港市紧紧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如今的防城港成为了我国最大的硫黄中转、磷酸出口港以及铁矿石、煤炭、化肥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中转基地,与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250多个港口通航,港口年吞吐能力过亿吨。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推进,防城港正释放着巨大潜力。
吴宇感到对未来充满希望:“我感觉最欣慰最骄傲的,就是我也见证了这个港口的发展。我能沿着前一辈的足迹,继续为这个港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港口人,我感觉很自豪。”
【记者手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从老一辈港口人黄海宁到“港二代”吴宇,尽管他们都曾经迷茫,但是他们同时也坚信: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要创造美好生活、得到幸福,必须不懈奋斗,就算过程艰辛,依旧一步一个脚印,将美丽愿景变为美好生活。
而正是有千千万万个黄海宁、吴宇这样的奋斗者,防城港市才能从交通不便、产业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边陲末梢,一跃成为全市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大关,人均GDP、人均公共预算收入稳居全区首位的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