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风雨兼程,时间的年轮烙印着共和国奋斗的足迹!
70年披荆斩棘,八桂大地,处处生机盎然,充满“春天”的希望。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节目《共和国的广西印记》
讲述八桂儿女为建设新中国燃烧的青春岁月,记录壮乡大地激情奔跑的追梦记忆!
共和国的广西印记——《露天电影——广西人的光影记忆》
夏夜星空,一块幕布,一个放映机,几排长板凳,一群人在一束光影里体验着别样的浪漫,这是露天电影,在从前文化生活并不丰富的岁月,看露天电影成为居民们休闲消遣的重要活动。如今,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人们的休闲生活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而露天电影并没有消失,它更多地肩负起公益服务的职能走进社区农村,继续为老百姓送去文化大餐。今天,我们走进南宁博物馆,讲解员张万方从一台电影放映机开始,为我们讲述:露天电影——广西人的光影记忆。
看电影,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娱乐活动了,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看电影却是一件奢侈的事,这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人们来说。这台电影放映机是1973年6月,南宁电影机械厂生产的FL161型电影放映机,这款电影放映机当时是获得国家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1984年,由南宁电影机械厂研制的新产品——16毫米单机立体电影放映机正式通过部级鉴定。该项目的研制成功,当时是填补了国内16毫米立体电影放映机的空白,使得立体电影在广大农村、集镇、工厂、矿山、部队、学校流动放映成为可能。对我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家楼下的空地是一个电影院
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现
如今的孩子们已不懂得从前
那时候的人们陶醉过的世界……
这是歌手郁冬《露天电影院》的歌词,表达了几代人对露天电影所带来的快乐时光的怀念。露天电影从上世纪50年代出现,到80年代末,一直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南宁市民张先生至今仍然难忘看露天电影时的开心场面:“小时候一听说有露天电影看,一家人特地早早吃过晚饭,就赶紧拿着四角小板凳到楼下院子里等着,来得早就能占前排最好的位置,来得晚的就只能站着看了,有些小孩还坐在老爸的肩膀上看。当时看什么电影内容不记得了,但就是很喜欢一群人拿着小板凳看电影的感觉。”
露天电影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这也带动了放映机的热销。作为全国仅有的几个电影机械厂之一,南宁电影机械厂生产的放映机总是供不应求,南宁电影机械厂退休职工梁先生对此记忆犹新:“当时是东北有个厂、上海有个厂、南京有个厂、长沙有个厂、广西有个厂,电影机的厂不多。当时的销量应该是不错的,也有300~400人这个厂。全国各哪里都有(我们的产品),原来是8.75(毫米),后来就是16毫米和35毫米,这个厂到最后的产品是16/35毫米的两用机,35毫米就是那个片子的宽度。”
随着科技进步,电影放映机也历经几代发展,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人们的观影体验越来越好。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彩色电视的普及以及电影院在广大城镇地区兴起,露天电影也开始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
然而近年来,公益电影进社区等活动在广西各地深入开展,露天电影又出现在社区、农村、工地。在南宁市明秀北社区,一幅洁白银幕拉起,一场《战狼2》吸引了附近的居民前来观影:“我们很喜欢,希望多来点。”
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赵颖表示,如今的露天电影承载了公益服务的职能,正在用一部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正能量的影片丰富着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开展电影进社区活动,主要还是想要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不太方便出门的老人和小朋友。”
本期节目特别鸣谢:南宁博物馆
记者:蔡俊聪
编辑:张鸿飞、唐慧婷
值班总监:阳岌
出品:广西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电话:0771-580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