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红军后人把从福建带来的家乡酒洒入湘江。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摄
众人把哀思寄托在一片片花瓣中洒入湘江。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摄
兴安县委书记黄洪斌(中)接过闽西红军后人捐赠的红军号本和当年红军使用过的斗笠。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摄
兴安县委、县政府的党员和再走红军路的记者,重温入党誓词。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摄
兴安县委、县政府的党员和再走红军路的记者上党课。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摄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于7月1日上午来到广西桂林兴安界首三官堂红军长征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在湘江边祭奠湘江战役牺牲烈士。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撤离中央苏区,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1934年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境。这时,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在湘江以东地区(兴安、全州、灌阳一带)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试图将中央红军全歼湘江边。
面对生死存亡的危境,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分别由兴安县的界首、全州县的大坪、凤凰咀等主要渡江点突破湘江。
朱德、周恩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秦邦宪)、李德、彭德怀、杨尚昆、邓小平、刘伯承、叶剑英、陈云、董振堂、李卓然、李维汉、邓颖超、康克清从兴安界首渡湘江。
提起湘江战役,当地老人说,那场血战“死的人多啊,满江都是。当时,几十架飞机不停地轰炸,炸完了就飞得低低的,用机枪扫射,两岸和江中密密的全是人。”湘江之战后,老百姓说,他们在江边掩埋了3天红军战士的遗体,而更多的红军战士遗体则沉在江底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就是湘江战役之后当地流传的民谣。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与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中央红军以重大代价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全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东岸的企图。
当年红军用鲜血,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那些离开家乡长眠在这里的红军战士,人们没有忘记。
7月1日当天,来到兴安祭奠的还有闽西红军后人代表。在福建闽西宁化县人大主任潘闽生朗诵祭文后,众人一起把从福建带来的酒洒入湘江,祭奠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闽西红军战士。大家把哀思寄托在一片片花瓣中洒入湘江,河水带走众人的哀思飘向远方。
9时30分,在兴安的湘江战役纪念碑园的福建籍湘江战役红军战士纪念碑前,闽西红军后人把父辈留下的红军号本和当年红军使用过的斗笠捐赠给兴安县人民政府。
10时,兴安县委、县政府的党员和再走红军路的记者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兴安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赵国志给大家上党课,讲述红军长征在湘江战役中的精神。
当年湘江一带的战场,如今也成了青青稻田。湘江静静地流淌,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现在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长征精神代表着始终如一,大家坚守初心的执着。再走长征路,让我们每一个人记住始终如一,坚守初心的执着。(记者 陈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