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精神鼓励华江瑶族为信念而坚持

B组路线|来源:广西新闻网2019-07-03 10:26:56|网络编辑:孟宪静

\

华江千家寺红军标语楼。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 摄

\

兴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陈兴华向记者介绍红军楼的故事。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 摄

7月2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采访团B组成员,在上午9时30分走进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乡。

在千家寺一个路口,一栋二层楼的老房子特别引人注目。当地人告诉记者,这就是华江的千家寺红军标语楼。

85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三、五、八军团和中央军委两纵队在突破桂北湘江封锁线后都经过此地并曾驻营于此。

小楼前面有院墙,二层有阳台。在楼内,记者看到了保存完好的红军标语,有“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当红军有田分!”等。兴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的陈兴华告诉记者,为了宣传发动群众支持革命,红军在这里写下了大量标语,都是墨笔直书。红军“标语楼”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红军走后,得知千家寺的红军标语遭到国民党破坏,当地的老师们决定保护这些标语,他们在墙上糊上纸浆,将标语覆盖起来。在隐藏了50多年后,1988年冬,一次偶然机会,这23条标语又重见天日。

陈兴华说:“改革开放以后,这幢小楼要做小卖部,墙壁被削掉以后,便发现了红军标语。”从此,千家寺红军标语楼就被保护下来。

参观完千家寺红军标语楼,采访团一行又来到支义清老人家里。105岁高龄的老人放下手中的两个拐杖,坐在堂屋小板凳上,用几块竹片给记者演示当年是如何架桥的。

“红军好不好?不好,我能给他架桥?他给我钱,七天给我七个花边(银元),一天一块。”

说起红军,这位老人格外激动。“1934年,红军从界首和全州交界的地方过江,叫我帮忙做事。白天搭桥,晚上撑船,干了7天,给了7块光洋。”支义清记得,当时只有20岁的他在湘江边当船工,红军请他帮着砍树,在2条竹筏之间架上3根木头,再在木头上铺上门板,连成浮桥。

“红军睡在屋檐下,从不入户。每到一处还要打土豪,为老百姓做主。”老人声音洪亮地说,“大家都觉得红军好,愿意为红军做事。”

\

记者参观85年前红军在华江留下的标语。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 摄

\

105岁高龄老人支义清(左一)给记者讲述当年给红军架桥的故事。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 摄

\

95岁高龄的赵良英(左一)给记者讲一家三代守护红军墓故事。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 摄

\

华江瑶族中心小学学生正在上红色公开课。广西新闻网记者 陈创明 摄

告别了支义清老人,记者们来到华江瑶族乡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碑缅怀先烈。下午,采访团一行来到水埠村瑶族老人赵良英家,听她说一家三代人守护红军墓的故事。

“当时红军来到我们华江,有天晚上他们召集村里的大家长们一起开会,想找一个本地人带路,当时我父亲站出来,一直带着他们从华江走到溶江……红军的大部队走后,一天晚上,我们家来了一个受伤、走散了的红军,我父亲叫母亲把家里最好的玉米糠做成饭给红军吃……”说起当年红军经过华江的故事,95岁高龄的赵良英激动起来。

在她的印象里,红军战士纪律严明,不收村民一餐一粮,全心全意为瑶族人民服务。

赵良英说,后来红军部队遭到国民党军阻击,不少战士在战斗中牺牲。待敌人离开后,赵良英家人和族人一起,趁夜把12名红军的遗骸聚到一起就地掩埋,并在坟前放上一块石头以作标记,待以后找寻。

1966年,为了纪念红军,赵良英凭靠回忆,带着工作组与村民一道找到了红军墓,并将之移迁到现在的墓地。

从为红军墓立碑起,赵良英就多了一种身份——红军守陵人。每逢初一、十五都来给红军墓地清草、烧冥币、烧几柱香,她把红军墓当成自己亲人墓对待。97岁的赵良英自己身体不方便走动时,就叫孙子背着她去给红军扫墓。

守护红军墓,一家三代干了几十年。赵良英说,就是要让后代记住红军打下这片江山不易,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学习这种为了理想信念而坚持的精神。

光阴荏苒,当年红军与瑶族人民那段故事依然清晰地刻印在赵良英脑海中,红军精神也在赵良英的身体力行中一代代传递下去。

当天14时30分,记者们来到华江瑶族中心小学四年级1班采访,这里的学生正在上一堂红色公开课。学生们一起合唱了《十送红军》《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陈兴华给学生讲述红军长征过华江的故事。

据校方介绍,为了让华江瑶族小学的学生牢记红军精神,学校每月都选择一天给学生上红色公开课。鼓励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从小养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好好学习,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红军精神,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传承了下去。(记者 陈创明)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