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巍峨、碧水悠悠,一座古朴敦实的水泥桥横跨龙潭江,坐落在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同仁村。桥头,一块石碑刻着“红军桥”三个字,虽多年风雨侵蚀,字迹依然清晰。
这座“红军桥”见证着红军和华江瑶胞的鱼水情。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批红军官兵行军途中路经此桥,往湖南省进发。瑶胞得知以后,赶在红军抵达前修好了木桥,让红军顺利通行。红军到村里以后,因严守纪律,爱护群众而深得民心。“红军用的火把都是用山里的毛竹做的,从来不破坏我们的竹篱笆。”村里的老人回忆说。
路过的红军队伍仔细勘察木桥的情况,派出工兵与瑶胞一起进山砍竹,将木桥重新加固加宽。休整了3天后,红军队伍要离村进行远征了,瑶胞群众纷纷端着热茶捎上食物来到桥边,依依不舍地含泪送别。为让子子孙孙记住这段历史,村里将这座桥改名为“红军桥”。
20世纪70年代,为了满足汽车通行需求,当地干部职工、民兵和瑶民一起义务出工,把木桥改建为钢筋水泥桥。
旧貌换新颜的“红军桥”,逐渐变成当地老百姓的致富桥。今年79岁高龄的施恩慧,父亲曾经参加过湘江战役,他对红军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家门前空地上停着几辆大货车,老人说,发家致富离不开这座“红军桥”,是跑毛竹运输让他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据了解,华江瑶族乡每年生产毛竹约400万条,每年约有130万条毛竹从桥上通过,销往各地,每年能为瑶胞带来近3000万元的收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重走长征路,大家瞄准了旅游这项产业。“红军长征经过这里,留下了很多‘红色记忆’,我们要打好这张‘红色牌’,带动红色文化和休闲康养产业发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华江瑶族乡党委书记文万年说。如今,村道上,餐馆和民宿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瑶族村民加入红色旅游服务大军。(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巫美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