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长征路 精神代代传

B组路线|来源:北部湾在线2019-07-09 09:32:05|网络编辑:李惠惠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艰苦长征路 精神代代传

BBRTV7月9日消息(记者 范凡 蒋文婷)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红军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精神谱成了一曲曲英雄赞歌。7月7日,“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来到桂林市资源县,一起来聆听发生在赵氏祠堂里的长征故事。

在猫儿山西面山脚下的资源县两水乡,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塘洞”的村庄。过去,这里四面环山,不通公路,只能通过几条羊肠小道进出。1934年的冬天,一支头戴红星八角帽的队伍从山上来到村庄,他们有的拄着拐杖,有的挑着担子。资源县委党史办原主任肖业礼:“当时非常艰难,很多人是穿着草鞋过来的,冬天下雪过这个地方,可想而知,过来的时候当地民团在路上安置竹签,红军走过不小心踩到,受伤后脚就会烂起来,不能行走了。”

红军来到塘洞村时,中央宣传局的临时驻地就设置在赵氏祠堂。祠堂原本是当地人祭祀祖先的地方,外人一般不准入内。但看到红军队伍纪律严明,善待百姓,当地的百姓渐渐打消了顾虑。

肖业礼:“瑶族同胞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非常反感,自发组织了瑶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了。第二年红军过来了,出了两个文告,一个是《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另外一个是《对苗瑶民的口号》,一共有13条,也是民族工作实践的源头,宣传党和红军的意图。”

就是在赵氏祠堂里,陆定一同志写下了著名的《老山界》一文,记录下红军在长征中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的革命精神。后来,赵氏祠堂也被当地村民称为“红军祠堂”。80多年过去了,赵氏祠堂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前来追寻红色足迹,感受长征精神的后人们。在采访团中,这样的精神也从记者们的笔下得到了延续。

采访团成员夏康健:“今时今日,我们追寻先烈的足迹,再走长征路让我对践行‘脚力’感受非常深,只有到了现场才能写出真正有生命力的报道。”

采访团成员刘书文:“当年红军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依然不畏艰险,为革命保存了胜利的希望,作为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去学习红军的精神,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