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城市柳州在过去一段时期曾经是“酸雨之都”,通过持续的生态治理,如今成为生态宜居城市。图为柳江两岸风光。 李 斌摄
70年前,胜利的红旗插上镇南关(现广西凭祥市友谊关),标志着广西全境解放。广西发展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各族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和提出的“五个扎实”新要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推动富民兴桂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今的广西,实现了由低收入阶段向总体中等收入阶段、由全国交通末梢向区域性交通枢纽、由相对封闭的边陲地区向面向东盟开放前沿、由人民生活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谱写了祖国南疆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西南的一个边陲小镇——玉林,悄然建起一间以农机具加工为主的手工作坊,这就是广西玉柴机器集团的前身——泉塘工业社。如今,玉柴已成为产品销往全球五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现代化大型制造企业集团,拥有授权专利5300多件,年销售规模突破400亿元,品牌价值攀升至505.69亿元。
许多“广西造”如今风靡全国乃至全世界——全国60%以上的甘蔗、48%的蚕茧、三分之一的木材来自广西。此外,广西已培育形成了食品、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等10个千亿元产业;成品糖、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车用柴油机、多功能乘用车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统计资料表明,1958年,广西区生产总值只有24.52亿元。改革开放后,广西区GDP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2017年超过2万亿元,是1958年的832倍。人均GDP从1958年的113元提高到2017年的41955元,突破6000美元,是1958年的371倍。广西已从低收入阶段向总体中等收入阶段迈进。
70年来,广西经济规模从小到大,综合实力从弱到强,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陆海空交通建设齐头并进,立体大交通体系日渐完善。
2013年底,广西成为全国首个开通运营高铁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一年后,横跨黔、桂、粤三省区的贵广客专开通运营。目前,广西已累计开通7条高铁,高铁运营里程1771公里。自治区内14个设区市中已有12个通行动车,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与此同时,广西公路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网络格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高速公路网覆盖所有地级市和89%的县级节点,对外辐射滇、贵、湘、粤等周边省份及东盟国家,助力人畅其行,货畅其流。
此外,水上交通、航空事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性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形成。作为海上互联互通的重要节点,广西北部湾港航线实现了东盟国家主要港口全覆盖,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面向东盟国家的重要物流集散基地。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年货物吞吐能力超过2亿吨,形成了内陆腹地走向东南亚、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等地的海上大通道。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重大决策。如今,梧州长洲水利枢纽船闸总设计年通过能力超过1.3亿吨,成为广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水上通道。
随着广西前往东盟国家的航线加密、航班增多,广西人的出行更加方便。随着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民航部门持续发力,在拓航线、增航点、建中转上下功夫,民航机场整体实力逐步增强。2017年,南宁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速在中南地区千万级机场中排名第一。广西以东盟为主的“一带一路”国际航空大通道初步成型。
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前沿
得益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大刀阔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5600万壮乡儿女,正自信地担当起党中央赋予广西的新定位、新使命,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2018年11月,中国、新加坡正式签署《关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条南北走向的开放新通道,实现了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和北部湾的联通,对于促进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给广西对外开放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今年上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共到达和发送809列,同比增长206%,运送集装箱4.08万标箱,同比增长172%。6月30日,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投入运营,实现海铁联运零距离无缝对接,为北部湾物流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通道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产业的布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等为主的现代临海工业体系。钦州保税港区、钦州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综合保税区等一批开发开放平台逐渐发展壮大,辐射区域发展的能力全面增强。
近年来,广西围绕推进高水平开放,共推出180项改革任务,聚焦三大方面。一是持续深化口岸通关便利化、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园区体制改革及中国—东盟博览会升级。建立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制,着力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及互联互通水平。二是加强同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主动对接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三是大力推动沿边金融创新试点。建成全国第一个东盟货币服务平台、跨境保险服务中心、国检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民币与越南盾特许兑换业务试点;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互市贸易总量多年居西部省区第一;沿边金融开放12条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独特的区位优势,让广西从昔日的西南边陲发展成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枢纽。如今,广西通过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海陆空全方位与东盟国家对接,构建起“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大步向全面小康迈进
广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惠民工程,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精准脱贫有效结合,各族群众共享惠民红利,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在民间,有“好吃不过兰木米”的俗语。兰木米,说的即是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兰木乡所产的墨米和红粳米等品种。兰木乡通过鼓励贫困户以土地、资金入股和优先安排贫困户到合作社就业等方式,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实现投资、投地、投劳三种方式叠加受益。2018年,合作社销售量达35万斤,销售额达735.6万元,实现纯利润300多万元。
广西脱贫攻坚力度空前,连战连捷,取得了决定性胜利:2012年至2017年,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9万人,实现11个贫困县1999个贫困村摘帽。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解决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等问题,广西实施一大批重大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工程,不断突破发展瓶颈。目前,广西已解决1711.63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54个贫困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总体达到76%以上;19.1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53.9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民政部门资助188.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直接救助26.5万人次。
2018年,广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436元和12435元,分别是1978年的105倍和94倍。广西实现了从人民生活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全区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