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风雨兼程,时间的年轮烙印着共和国奋斗的足迹!
70年披荆斩棘,八桂大地,处处生机盎然,充满“春天”的希望。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节目《共和国的广西印记》
讲述八桂儿女为建设新中国燃烧的青春岁月,记录壮乡大地激情奔跑的追梦记忆!
共和国的广西印记——《涠洲岛》
涠洲岛,位于北海市北部湾海域中部,是火山喷发堆凝而成的岛屿,有海蚀、海积及溶岩等景观,是中国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也是广西最大的海岛。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加大了涠洲岛环境生态的保护力度,涠洲岛也成为展现广西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一扇窗口。今天,我们走进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讲解员覃兰为我们讲述涠洲岛环境生态保护的故事。
“现在我们来到展台面前,同时也在播放的一个视频,主要是讲述涠洲岛附近海域出现的一个鲸群。”
在2018年4月初,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鲸豚组以及儒艮国家级保护区的专家组,以及广西科学院、钦州学院的一些学术研究者来到涠洲岛进行考察,然后发现了11头布氏鲸,非常大的一个鲸群在涠洲岛附近海域出现,布氏鲸的出现,表明了该海域的生态系统是非常完整的,非常适宜鲸类的生存。
涠洲岛不仅是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也是珊瑚国家级海洋公园,在涠洲岛附近海域已经探明的珊瑚有62种,形成了一个非常绚丽多彩的珊瑚景观,主要分布在涠洲岛的北东西侧,涠洲岛的活珊瑚覆盖率达到10%到20%,被称之为中国大堡礁。
“现在出台的涠洲岛生态保护条例中,禁止任何游客购买携带珊瑚制作的纪念品,原品也是禁止携带上船出岛的,以及禁止开采珊瑚资源。比如岛上有一种建筑材料叫珊瑚沉积岩,主要是由于珊瑚碎屑石不断沉积在火山石上,目前的这种材料是禁止开采的。”
历经广西海洋研究院珊瑚礁研究团队近4年反复实验,广西首批室内人工有性繁殖的珊瑚“宝宝”,在涠洲岛成功“诞生”。广西海洋研究院工程师刘昕明表示,近年来,广西涠洲岛海域的珊瑚礁整体状况呈退化趋势,广西首次人工有性繁殖珊瑚成功,对于全区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意义重大。
“预计2到3年就把它放归大海。我们今后会开展批量繁殖,为下一步广西珊瑚礁种质资源恢复、岛礁生态系统重建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局近期发布的环境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1-5月,广西近岸海域水质平均达标天数占比为91.86%,监测指标位居全国前茅。自治区海洋局局长蒋和生表示,近年来,广西全面提升生态用海、生态管海水平,通过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划定、自然岸线和围填海管控等方面措施,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合作机制。用严格的生态环境修复制度和措施倒逼向海经济走绿色、低碳、高效、循环发展之路。
“在发展的同时,保护一湾碧海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良好生态与向海经济攀升‘同频共振’,让广西向海之路越走越宽。”
(记者:甘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