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名片
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是中国距离东盟最近的省会城市,是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处于“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素有“中国绿城”“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等美誉,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邕江水碧波荡漾,滋养了两岸一代又一代的儿女;青秀山高塔耸立,见证了邕城一年又一年的变迁。南宁,祖国南疆的瑰宝,是一个质朴而美丽的地方。这里,有厚重的历史,承载着历史悠久的文明;有秀丽的风光,热情地迎接八方来客;有上下一心、团结奋进的770多万人民,奋力奔跑,落实强首府战略,昂首奋进新时代。
70年来,南宁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壮乡首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宁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干部群众精神振奋,谱写了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创新高地,提质增效动力足
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南宁为创新提供的土壤越来越肥沃,越来越多的创新小树正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依靠创新,南宁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实现了“南宁地铁南宁造、南宁产品上航天”。化工、建材、林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现代工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逐渐形成。
2018年,南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首次超过食品工业,成为对工业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南南铝业高端铝合金材料成功应用到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依靠创新,南宁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南宁与东北大学、华中数控分别签约共建广西先进铝加工创新中心、南宁华数轻量化电动汽车设计院,借助高水平的产学研平台,集中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技术。
2016年7月,南宁与北京中关村管委会合作共建的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正式运营。3年多来,创新的智慧在这里迸发出火花,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加速落地见效。
一方面,产业聚集形成规模,涌现出一批引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创新企业。基地累计入驻重点企业85家、创新团队140个,南宁·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全面铺开,已入驻产业项目16个。蓝合创讯、卡迪亚等入驻企业迅速融入地方经济。
另一方面,创新要素持续集聚,正在形成有助于南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在线下,通过打造南宁中关村信息小屋、南宁创新创业联盟,加快聚集创新要素;在线上,推进南宁高新区双创云平台建设,与线下服务密切配合,加快形成线上线下相互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开放前沿,“南宁渠道”更畅通
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进关键项目落地,夯实提升中国—东盟开放平台,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南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稳。
通过开放,南宁的经济更加活跃。南宁与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外贸进出口总值、全口径实际利用外资两项指标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水平增长。中国(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开区运营,“海淘”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南宁综合保税区等建设提速,南宁已成为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试验田和前沿阵地。2018年以来,中国—东盟金融城新增入驻金融机构(企业)26家,累计入驻51家。
通过开放,南宁的文化活动更加丰富。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吸引了国内44个城市、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9个城市参展。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2019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南宁站)等赛事精彩纷呈。“春天的旋律”跨国春晚、“文化走亲东盟行”等文化交流活动常办常新。南宁的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通过开放,南宁的朋友圈更加扩大。自2004年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以来,有6个国家在南宁设立了总领事馆,缔结国际友城24对,一批涉及中国与东盟各领域交流合作的论坛落户南宁,形成中国与东盟各国高层交流、经贸合作、人文沟通的“南宁渠道”。
“南宁渠道”持续升级,开放合作这盘棋走活了。通过连续成功服务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南宁在广西全区加快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生态绿城,山清水秀生态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绿城,是南宁的别称。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南宁的一张亮丽名片。南宁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城市建设的“形、实、魂”,坚持“治水、建城、为民”的城市工作主线,走出了一条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南宁那考河是污水治理的典范。“那考”,壮语的意思是美丽绿色的水田。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南宁扎实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成为住建部“海绵城市”和财政部“PPP模式”双试点样板,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2019年,南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同时入围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那考河治理的成功经验,扩展到整个邕江南宁段。2015年以来,通过改建水利枢纽,邕江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放闸蓄水,水位从62米提升至67米,“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美景再现;竣工148公里沿江风景带和15座江滨公园,市民步行、骑行、车行“一路美景一路歌”。持续的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使南宁跻身城市水面第一分区行列,“百里秀美邕江”终于展露芳容。
南宁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逐步提高,并从2016年起连年保持在90%以上。2019年1—8月,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5%,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持续提升了“中国绿城”的建设水平。
2018年底,南宁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7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1.93平方米,形成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终年常绿、四季花开”的绿城风貌,成为一座“可以呼吸到绿色的城市”。“城在公园中,公园在城中”的中国绿城更加风景如画。
脱贫一线,打赢打好攻坚战
南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还要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脱贫攻坚是一项深得人民拥护的民心工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咬定目标使劲干,扎扎实实努力干。
南宁尽锐出战、精准施策,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40.6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1.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9.33%降至2018年底的2.57%。
2018年,南宁共筹集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7.31亿元投入脱贫攻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累计搬迁入住62302人、实际搬迁入住率100%,出台专门政策支持隆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震东集中安置区可持续发展。深度贫困村实现厅级以上领导挂点联系全覆盖,出台专门政策支持深度贫困县马山县,连续3年每年额外支持专项资金8000万元。
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目前,南宁市已建设扶贫车间113个,已脱贫户户均实现有1项以上增收产业或技能。支持上林县探索“双培双带双促”扶贫模式,并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南宁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有420个,5万元以上的有263个。南宁认真使用好广东省、茂名市以及东风、宝武、中粮三大央企帮扶资金9521.3万元,实施项目29个,扶贫协作全面深化。
南宁将继续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坚持四级书记抓扶贫,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细化实化工作举措,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数据来源:南宁市委宣传部)
《人民日报》(2019年09月26日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