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还林造就板栗乡

旧貌新颜|来源:广西日报2019-12-06 16:28:43|网络编辑:杨琪玉

●喜观新貌

本报记者 韦鹏雁

11月20日,记者前往东兰县隘洞镇切傲屯采访。采访车在山中穿行,路边都是高大的板栗树。

今年的板栗刚刚摘完,65岁的陆仕权清闲下来,在家含饴弄孙。“我们摸索了多少年了,还是种板栗划算。”老人为记者讲起屯里的产业发展历史。

自打陆仕权记事起,屯里种的都是玉米,但每年吃不饱。他说:“大家都上山砍柴,往山上放牛,山头都是光秃秃的,一下雨到处塌方。”

上世纪70年代,隘洞实施大规模“坡改梯”工程,切傲群众拼了命干,在村边的山坡上开出了500多亩梯田。本以为好日子来了,第一年就遭到当头一棒,新开的梯田肥力不足,种下的玉米收成还不如往年。随后几年,地越种越薄,最后只能种点木薯。

2001年转机来了,东兰成为国家第一批退耕还林试点县,县里发动群众退耕种板栗。作为村民小组长,陆仕权带头,将家里的7亩承包地都种上板栗。在他的带动下,500多亩梯田全部成了板栗林。

板栗要5年左右才结果,但国家每亩每年给105公斤的粮食补助,让村民不愁吃。“这次我们走对路了。”陆仕权说,“比种木薯玉米划算多了,山也都绿了起来。”在丰产时,屯里的33户人家,户均卖板栗收入近2万元。板栗进入挂果期后,需要护理的劳力较少,屯里的年轻人从土地中解放,纷纷外出务工,收入显著增加。

东兰林业局主任科员韦宏民,曾任县板栗办主任、县退耕还林办主任,是东兰退耕还林的重要参与者。他说:“板栗林既是生态林,又是经济林,能让群众在粮食补助期满后有稳定收入,达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效果。”目前,全县板栗面积32.5万亩,比退耕还林前增加23.6万亩,成为“中国板栗之乡”和广西最大的板栗交易集散地,年产量2万吨、产值1.2亿元。

“经过退耕还林,全县森林覆盖面积由2000年的62.6%,提高到现在的82.76%。”该县林业局副局长牙韩龙说,“同时培育了板栗、油茶、核桃等产业。”该县在退耕还林区扶持群众建成3.7万座沼气池,入户率达70.7%,巩固了退耕成果。

退耕还林绿了山富了民。东兰已形成了“一人一亩板栗树、一人一亩核桃树、一人一亩油茶树”的产业格局,农民从良好的生态中获得稳定收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