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冬春之交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大众对病毒有了新的认知。其实,病毒是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简单生命形式,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具有流行广泛、传播途径多、传染性强、易发生并发症、后遗症严重、死亡率高等特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攻击呼吸系统,引起严重肺部病变。那么病毒会导致耳科疾病吗?会引起哪些耳科疾病呢?事实上,耳病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病毒感染可以导致外耳、中耳以及内耳、耳神经病变,引发耳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耳聋、眩晕、面瘫、耳鸣、耳漏以及耳痛,有的还会引起严重的全身并发症,需要引起重视。
病毒感染与耳聋
耳聋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与病毒感染有关的耳聋主要包括突聋及感染性聋。
突发性聋指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在数分钟、数小时或一天之内患者听力下降至最低点,至少在相连的频率听力下降大于30dB,临床并不少见,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向年轻偏移的趋势。突聋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临床上观察到,部分突聋患者约在发病1个月前有上呼吸道病毒样感染的症状。其血清学检查常示抗病毒抗体滴度增高,有直接证据表明某些病毒可引起突聋。
感染性聋亦称传染性聋,是指听觉神经系统受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等病原微生物侵袭,结构与功能遭到损害所致的听力下降,是防聋治聋的一个重要课题。引起致聋的病毒主要有以下几种:风疹病毒,在西方国家,风疹为最常见的妊娠期致聋原因。此病防治关键在于预防孕期感染,若有病史,应加强围产期检查,及早发现畸形胎儿,以减少残疾儿出生率。腮腺炎病毒,是儿童时期发病的后天性聋的重要原因,耳聋进展快,可在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之后的早期、中期或晚期出现。但亦有部分病例腮腺并无明显肿大而听力急剧下降。早期注射腮腺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发病后治疗难以收效。麻疹病毒,麻疹引起耳聋轻重可不一致,轻者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重者可以全频下降,严重影响语言交流。推行幼儿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病毒感染与眩晕
病毒感染可以损伤内耳前庭,出现眩晕症状,常见的疾病为梅尼埃病及前庭神经炎。
梅尼埃病也就是美尼尔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目前认为病毒感染可能破坏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引起内耳积水从而出现眩晕症状。前庭神经炎又称为流行性眩晕,现认为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前庭神经疾病。以突发性单侧前庭功能减退或前庭功能丧失为特征。临床观察到,约23%~100%的前庭神经炎病人发病前有上呼吸道前驱感染病史。病人血清中疱疹病毒抗体滴度增加、部分病人伴有皮肤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学说为目前多数学者所接受。
病毒感染与面瘫
病毒可以感染耳神经,包括听神经、面神经,引发相应症状。贝尔(Bell)面瘫是最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目前认为可能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另外有一种耳带状疱疹感染引起的面瘫,命名为Hunt综合征,也是面瘫常见原因。
病毒感染与中耳炎、耳流脓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急性普通炎性疾病,多数由细菌的急性感染引起。其中由麻疹等病毒引起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一方面原发病的病原体可经咽鼓管侵袭中耳,迅速破坏中耳及其周围组织,导致急性坏死性中耳炎,另一方面也可经该途径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尤其在小儿的全身及中耳局部的免疫功能较差,容易导致严重的急性中耳炎。另外一种常见的分泌性中耳炎,通过应用PCR等现代检测技术发现,其中耳积液中可检出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孢病毒、腺病毒、等病毒,因此,病毒也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致病微生物。另外,病毒感染导致的外耳、中耳、内耳疾病也可以引起耳鸣、耳痛等症状。
疫情当前,除了做好常规的耳部保护措施、及时诊治耳病外,我们还要提高对病毒引发耳病的认识,了解病毒对耳病的影响,及时诊治病毒相关性耳病,保护听力、减少严重耳源性并发症发生。
新闻链接:
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保护听力,终生受益(Hearing for life: don’t let hearing loss limit you)”,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听力健康是我们与彼此、与社会、与世界的连接;对于听力损失的人,准确、及时地干预可以促进他们获得教育、就业和社交的机会;在全球范围内应通过卫生系统提供早期干预措施,包括及时准确的验配助听器,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听力检查,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关治疗,避免由于听力障碍而引起的语言障碍、学业、工作、生活等沟通障碍,以及增加其他一些心理疾病发生的几率,如老年痴呆和抑郁。日常保护措施包括避免接触噪声:勿长时间待在高强度噪声的环境中、减少耳机使用时长、尽量不要在吵闹的场所使用耳机,在使用时遵守60-60原则;避免物理性伤害:如掏耳屎、游泳时进水、外伤等引发耳部疾病;防止药物性耳聋:避免服用一些耳毒性药物。(文/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伊海金 叶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