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至 万物长 养生防疫情

News我发喽|来源:北部湾在线综合整理2020-03-05 15:34:00|网络编辑:孟宪静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3月5日10时57分迎来“惊蛰”节气。此时节,春雷一声响,草木纵横舒,山青了,水绿了,花开了。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3月5日至6日之间。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它们开始外出活动。

惊蛰关键字:

梨、犁、离

\

插画:惊蛰春耕 新华社发 勾建山 作

从古至今,惊蛰节气提醒人们,复苏的万物里也包括害虫。于是,在民间,人们会在惊蛰这天吃梨以消除百病,提高抵抗力。而惊蛰也是农人犁地整田,开启一年辛劳的时候,梨的谐音“离”,惊蛰这天吃梨,代表农民的心愿,让病虫害远离牲畜、庄稼,祈盼获得一年好收成。

出于对自然的尊崇,在民间,人们借助“梨”“犁”的谐音“离”,祈求健康,远离病害。

惊蛰习俗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以声音为标志的节气,也是一个过渡性节气。它没有特别的庆祝活动,但有不少有趣习俗。

如:陕西、山东一带吃炒豆,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时的蹦跳之声,寓意驱除害虫。

广西人炒玉米粒,福建人煮带皮的芋子,人们用象征性的炒虫吃虫,表达守护庄稼的心愿。

山西人则流行吃梨,除了寓意远离病虫害,还能润肺清脾。

《千金月令》上提到:“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在惊蛰这天,人们把石灰洒在门槛外,认为这样做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也是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惊蛰养生:

三宜三忌重春捂

惊蛰前后,气温回升,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不过冬春更替,冷暖空气交锋,气温波动甚大,还时常出现“倒春寒”现象。故不要因天气变化而过多地增减衣物。

惊蛰·三宜

保暖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惊蛰天气刚刚转暖,气温还比较不稳定,注意保暖才能预防各种疾病的侵扰。

早晚较冷时,可适当“捂好”,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当气温超过15℃且比较稳定时,就可脱掉棉衣,穿得稍单薄些。

润肺

惊蛰气候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肺燥、外感咳嗽。我国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适合春季养生且具有润肺功效的食物,还有枇杷、百合、银耳、莲藕、山药、大枣等。

合理运动防疫情

惊蛰时节,生机盎然,人体阳气上升,气血运行畅达,新陈代谢加快。加上气温的回暖,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气候特点,让很多宅在家里很久的人们蠢蠢欲动。而且随着疫情防控级别的降低,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扎堆喝茶吃饭、登山不戴口罩的景象。虽然我们建议在春天适当的进行一些踏青赏柳、登山赏花的事情,但是目前防疫工作仍然还在继续,所以请大家按耐住自己躁动的内心,可以在家进行一些有氧操的锻炼,以顺应生机勃勃的春季升发之象。比如家中快走锻炼身体四肢;适度的下棋、打牌,锻炼头脑醒神;听音乐、唱歌,愉悦一下内心。对于大多数的北方城市来说,目前还没有出现柳叶初绿、山花始开的景色,所以,如果自己所在的小区没有疫情的话,可以带好口罩,在小区里适当散散步,使自己亲近一会儿春季的大自然,但仍要注意,尽量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

惊蛰·三忌

食酸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以养脾气。”春天对应的是肝,肝气旺会伤脾,脾胃是后天之本,故惊蛰时节要注意少吃酸来养脾。建议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以滋养脾气,如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等。

熬夜

天气渐暖,身体的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从而产生“春困”。为了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充足的睡眠必不可少。睡前可以泡脚、按摩脚底,这样可以推动血气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有助入睡。

躁郁

惊蛰季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常相对不足,容易出现阴虚、肝火偏盛的情况,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急躁、易怒等情绪,还常常会诱发情志方面的疾病。春季要重视情志调养,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还要特别注重养肝,避免怒伤肝气。

伴随着春雷的打响,荒芜冬季的倦怠和晦涩也随之结束,整个人间迈向生机勃勃、风光旖旎的春季。

而雪融草青以后,樱花、喧闹、平安也一定都会纷至而来。

我们盼望的春天不只是季节,更是希望。

\

插画:春光明媚 新华社发 商海春 作


图文来源:新华网、新京报、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

视频来源:新华网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