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时“生死时速”:阻断“炎症风暴”背后的营救术

科技|来源:科技日报2020-03-18 12:24:04|网络编辑:罗娴子

  一名62岁的男性患者氧合恶化,经过专家分析,发现患者肺部CT较前明显加重,炎症因子各项指标检查超过正常值6倍以上,考虑存在新冠肺炎典型的“炎症风暴”。这是前不久,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病区发生的一幕。

  让人谈之色变的“炎症风暴”,是病毒引发的体内过度炎症反应以及多器官衰竭。医护人员明白,一旦出现,病情发展迅速,肺部、心脏、肾脏等全身各个器官都有可能受到影响。

  6小时生死营救:快速确诊,精准治疗

  患者危在旦夕,事不宜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长李玉教授带队展开殊死营救,在初步判断后,马上与李兰娟院士团队联系协同作战,采用血液净化技术(人工肝)对患者展开救治。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为患者进行了血液灌流、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双重血浆置换等,经过6小时奋战,顺利完成治疗。

  在后续进行了3次血液净化治疗后,患者病情终于得到控制,转危为安。

  “快速确诊,精准治疗”是李玉教授对整个危重症团队的要求,“重症患者的情况紧急,如同箭在弦上,早诊断、早治疗,疾病恶化的几率和风险才会降低,也就意味着他们更大可能的生存机会”。

  “为患者赢得更大的生存机会”,是50天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援鄂医疗队救治重症和危重患者的最高准则。截至3月15日,这支队伍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已救治109名患者。

  这109名患者痊愈背后的战略、战术,体现出一座百年高校、百年医院的历史积淀、高超医术和仁心情怀。

  刘爷爷的“忘年交”:暖心疗法,心态“疫苗”

  心态是“第一免疫力”,也是最好的“疫苗”。老年人是重症病区的主要患者群体,如何调整他们脆弱敏感的心态?“暖心疗法”来了。

  刚开始,86岁的刘爷爷有些抵触,31岁的队员韩倩倩就给他手写了一份呼吸操指导,在信上画画,写文字鼓励。这招有用。渐渐的,刘爷爷打开心扉,配合治疗,病情一天天好转。现在不仅可以起身吃饭,还能下地走走。

  队员们的付出被刘爷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甚至记住了每一个照顾过他的“小朋友”的名字:“我要到济南去,到齐鲁医院,找你们,小刘、小王、小韩。”

  “一位80多岁的老人,本该家属陪伴的年纪却被病毒隔离在遥远的地方,我向前握住他打针的手,告诉他,放心睡会儿,我会一直在。他嘴角微微一笑,合上双眼。”这是队员张长敏的亲身经历。

  很多老人因牙口不好总是吃不下配发的食物,为解决病人营养均衡问题,医护人员特地把医疗队的食品料理机拿到了病房,一日三次为病人制作营养餐。

 细节决定成败:队员的新装备,护士的新利器

  患者输液结束由护士做针头处理时,输液器针头很容易刺伤护士。队员孙勇发明了“输液器断针器”——将带有输液袋的输液器放置于卡槽中,右手拉动把手,一步完成输液袋与针头分离操作,紧接着针头与输液器分离并落入下方利器盒中。

  细节决定成败。创造的智慧体现在队伍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记者了解到,这一发明已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病房中使用,受到一致好评。

  通过几天工作,队员张璇和段元秀发现,防护服没有口袋装笔及胶布,取物经常要往返护士站及病房,耗费无谓的体力。两人便借来针线,剪了床单与隔离衣,缝成了一个个可随身带的小布兜,大家还在上面各自写上打气加油的话,成为了病房中最耀眼的“小红包”,像是一个个跳跃的小音符。

  最冷的时候已经过去,温暖的春天姗姗来迟。微风下,标志性的樱花在武汉街头跳起了舞。方舱医院全部休舱,疫情防控曙光已现,但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山大齐鲁人仍将加倍努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院150名医疗队员仍坚守在湖北一线抗击疫情。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