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平
延长租金减免政策实施时限,鼓励金融机构发行小微金融债券,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馆、修理店等可自主决定复工复产……近日,本市再出支持中小微企业保持平稳发展的九条重磅举措,社会广泛关注。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可避免给经济发展带来冲击,当前虽然各行各业陆续复工,但许多企业、许多项目距离达产达效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生活服务型行业中小微企业占多数,还有不少面临着“开门难,客流少”的困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统筹好防控与发展,尽快帮助各类市场主体恢复活力,需要因时制宜、因势利导,拿出更加精准、更加解渴的政策供给。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版“京九条”可谓抓到了肯綮。一方面,适时优化了原有的租金减免、金融支持、补贴减负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及时动态清理阻碍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梗阻”。“一加一减”,回应痛点。
疫情防控关乎安全,复工复产关系发展。二者一体两面、协调统一。目前我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在继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同时,尽快让发展重回正轨,既是巩固抗疫战果的必要之举,也是关乎经济民生的紧迫之事。企业作为基本经济细胞,对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促创新意义重大。对此,各区、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服务帮扶好企业,特别是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微企业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部门协同、市区联动、精准发力,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
让广大企业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有形之手”更好发挥治理效能,关键在量体裁衣、精准发力。毕竟,不同企业的自身情况和具体需求千差万别,生产行业又和流通销售面临的困难不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既要关注大企业大项目,也要关注小商铺小买卖,都需要进一步着眼企业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做足精细功夫。室外健身运动场所如何有序恢复,堂食放开后如何让消费者放心就餐……桩桩件件,都指向具体细碎的现实问题。只有认真考虑企业实际,凡事多想一步、抓实一层,方能让各项工作更科学、更有效。
从“京16条”为企业指明疫情期间的发展方向,到“复工复产10条”为企业提供食住用行服务保障,再到进一步着眼常态化防控为中小微企业达产助力,北京一直在动态优化政策服务包,着力为企业排忧解难、雪中送炭。此番新版“京九条”更是明确提出建立中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监测预警机制,定期梳理中小微企业诉求,并要求对政策实施情况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打好“补丁”。这种“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治理经验,正是当下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所需要的。
困难终将过去,春天总会到来。用好用足政策选项,让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互动更顺畅,我们就一定能化危为机,积蓄起更强大的发展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