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积发展新动能 深化改革强引擎
——全区深入贯彻落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十六字工作方针系列报道之二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习近平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各领域造成严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诸多不利因素叠加之下,广西因地制宜,化危为机,抢时间、赶进度、抓机遇,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奋力答好疫情防控关键题、复工复产发展题、脱贫攻坚重点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向好,稳增长、调结构,蹄疾步稳,全面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我区经济基本盘的稳定,便缘于改革再深入激发的澎湃动力。
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甘于落后……面对改革征程上的种种障碍,一年前,我区吹响改革再深入的号角,进一步聚焦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拔钢钉、啃硬骨头,确保改一件成一件,破除瓶颈和阻碍,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年来,我区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聚焦发力,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聚焦发力,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聚焦发力,在推动乡村振兴上聚焦发力,在补齐民生短板上聚焦发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聚焦发力,取得明显成效。
转职能优环境,激发市场 主体活力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营商环境是软环境,痛下决心是可以赶上的,如果‘硬’的不行,‘软’的还跟不上,那就没有希望了,谁到你这里来投资啊?”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一语中的,我区各地各部门刀刃向内,精准发力,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2018年,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我区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报建、不动产登记、获得电力、用水报装、用气报装、获得信贷7项营商环境重点指标,在全国的排名均较靠后。
2019年伊始,我区以改革再深入的勇气,对标全国最先进水平,全面查问题、找差距,出重拳、下猛药,启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指标百日攻坚行动,坚决破除各类隐性障碍和“潜规则”,促进营商环境整体提升。攻坚行动结束后,我区7项重点指标办理环节压缩83%-97%,办理时限压缩24%-80%,所需材料减少45%-97%,除工程建设项目报建以外,获得电力、获得信贷等6项指标大幅提升,其中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指标办理时限均压缩至一个工作日以内,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我区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等改革,营商环境有了极大改善。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名单中,30项广西有10项入选。其中,广西入选促进外贸外资稳定增长、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成效明显的地方;东兴市入选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的地方。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区清醒认识到,对照先进地区水平、对照企业和投资者期盼,广西差距仍然较大,必须进一步出重拳、下猛药,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是我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是数字广西建设的起步工程,相比其他省区市,广西起步晚,许多方面不占优势,当时大部分省区市政务服务平台已基本建成,而广西仍处于边建设边推广阶段。面对差距,自治区组建了15个责任团队300多人集中驻场、集中攻坚、挂图作战,接连攻克难关。
截至2020年4月底,广西数字政务一体化平台已覆盖126个自治区部门和单位、14个设区市,111个县(市、区)、1326个乡镇(街道)、1.6121万个村(社区),实现了“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贯通,支撑全区单一部门办理事项“最多跑一次”95%以上和网上可办率90%以上。
改革深入过程中,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我区政务服务“简易办”取得重大进展。桂林市在全区率先实施“双容双承诺”改革,实现投资项目由“先批后建”向“先建后验”转变;北海市推行“该干即办”帮办制度,实行容缺办理服务,部分涉地项目审批由原来的60多个环节35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环节60个工作日以内。
改革风劲吹,市场活力显。政府“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激发了大众创业热情。2019年,全区市场主体总量首超300万家,新增企业15万户,同比增长11%,平均每天有2312户市场主体在广西“出生”。
发力供给侧,蓄积发展新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根本之策。
自治区主席陈武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电价高、气价高、运费高问题指出,企业反映的问题就是我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
一年多来,我区横下一条心,坚定不移推动传统产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同时抓住企业最关心的用地、用电、用气、用水、物流等关键点,持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加大要素市场化改革力度,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理顺电价、气价、水价形成机制,降低过路过桥费、港口收费等,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
“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我们临时调整生产工艺,全力生产浓度75%的酒精,这是因为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切切实实减轻企业负担,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力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日前,广西贵港市甘化集团有限公司电力车间主任林家富告诉记者,2019年新出台的减税政策执行以来,该公司全年累计享受减免税额300多万元。疫情发生后,税务部门还主动向银行提供企业纳税信用情况,帮助企业在3月份一次性获得贷款2000万元,缓解了资金压力。
减税降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活力有重要作用。一年多来,我区全面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新增减税296亿元,降费107.32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区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30.23亿元(不含社保费),预计2-6月可减轻企业3项社会保险费负担78亿元,惠及参保企业12.5万户。
与此同时,优化生产要素供给的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我区企业用电、物流等成本较高的问题,均大有改观。
2019年,广西电力市场化交易释放红利78.84亿元,有力助推全区实体经济发展。我区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准入市场主体超过6000家,覆盖全区所有10千伏及以上大工业用户,累计市场电量突破1800亿千瓦时,市场化水平全国排名前列。
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广西北部湾港出台政策下调集装箱操作费、免收码头汽车提卸箱费、延长免堆期,2019年降费让利2.8亿元;为客户量身定制物流方案,为新通道货物制订降费优服“套餐”,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
为破解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我区以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谋划发展、推进工作。
一年多来,我区瞄准无效产能做减法,盯紧短板做加法,“减”出新空间,“加”出新希望,有力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2019年7月我区在全国首创出台《广西非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出清指南》,加快非国有“僵尸企业”法治化、市场化出清步伐,全区累计处置完成非国有“僵尸企业”57家;全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54万吨。
新兴动能加速前进——
2019年,自治区累计下达实施两批“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共338项,重点推进“千企技改”工程项目600项,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实施,有力带动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破瓶颈强弱项,疏解堵点痛点难点
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确保干一件成一件。
2019年5月7日,四川战旗村和贵州花茂村迎来一群广西客人,他们走村入户,与当地村民深入交流,探寻农村改革、乡村振兴的密码。
在自治区党政代表团赴黔渝川三省市学习考察期间,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指示,要把外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摸清摸准摸透。为此,自治区党委改革办、农办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牵头组织了此次调研。
通过驻村蹲点调研,我区形成《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的实施意见》,以及对应研究制定的“实施意见责任清单”,为我区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制度创新活力,激活要素供给动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提供了遵循。
改革创新,就是要牢牢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按照“加强统筹、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工作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破解长期困扰我区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我区改革再深入按照这一总要求,全面发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力争形成核心竞争力,以解决各领域许多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生态环境是我区的金字招牌,但如何把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区坚持绿色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去年,我区加快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已初步构建全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底图,形成有370多个专题数据的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平台,科学有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我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逐步形成生态与农业、旅游、养生、文化、体育等跨界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区域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一年多来,广西对标对表全国先进、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对标对表人民生活需要,认真查差距、找问题,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了一张张改革“名片”,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广西仍需全面深化改革,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蓄积强劲动力。
(记者 赵超 骆万丽 周红梅 谭卓雯 吴家跃 康安 通讯员 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