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期制”来了,广西大学成区内第一家试水的高校。
简单来说,“三学期制”就是从过去春、秋两季学期,变成“两长一短”的学期设置,多出来的夏季短学期约4周,短学期考试安排在下一学期开学前2-3天。
细读广西大学的有关规定,不难发现短学期作为长学期的补充,发挥“培优”和“补差”双重作用。学业顺利的学生,可以借助短学期参加学术活动、科研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学业遇到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短学期重修课程。
暑假变短,学期变长。从制度设置的层面,硬性延长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不管出于严抓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考量,还是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的考虑,“三学期制”或许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迈出“跟国际接轨”的第一步。
在国内,虽有高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探索过“三学期制”的改革,但传统的两学期教学仍是主流。而在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熟模式中,“三学期制”是主流,可以说短学期制是国际通行的法则。最早的“三学期制”发端于18世纪的美国,日后成为美国高校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美国应对二战后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激增、战后教育资源缺乏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学期制”既继承了长学期的稳定性、连续性,又通过增设短学期,提供了弹性的学习空间,学生有机会跳出传统的修学分模式,拓展知识面、探索自身学习能力的边界。“三学期制”赋予高校教学改革更多的可能性,但是能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要看落实。这需要学校配套相应的课程体系,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教学方案,提供与之适配的教学资源。
国内试水过“三学期制”的高校,有的成功地将其变成该校的教学特色,有的则半途而废,比如2015年12月,中山大学就结束了实行6年之久的“三学期制”,从2016年开始正式恢复“两学期制”。这其中,有教学习惯的不兼容,还受地域、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而言,相对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广西大学敢吃螃蟹,除了锐意革新的勇气打底,还要有强大的内驱动力,才能打破传统的限制,让“三学期制”真正开花结果。这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师资力量、创新能力等,都是巨大的考验。(林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