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东莞》:寻味酸甜苦辣 细品百味人生

娱乐|来源:羊城晚报2020-07-16 09:14:44|网络编辑:黄业钦

  《寻味东莞》令美食成为东莞的新名片,制片人李洁谈拍摄故事

  寻味酸甜苦辣 细品百味人生

  桂味荔枝、林旁粽、黄油蟹……随着纪录片《寻味东莞》正式收官,美食如今成为东莞这座现代城市除“世界工厂”之外的一张新名片。通过这部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稻来传媒联合出品的城市美食纪录片,全国观众感受到东莞鲜为人知的风土人情,也了解到城市文明与农耕传统融合的岭南风貌。

  为何选择东莞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美食纪录片如何拍出新意?如何打造美食IP的产业链?美食纪录片为何青睐广东?……带着这些问题,羊城晚报独家专访了《寻味东莞》制片人李洁。

  《寻味东莞》:“通过食物展示东莞鲜为人知的一面”

  2017年2月,李洁和团队第一次到东莞调研,了解基础信息后敲定了这个项目。他们想到可以延续《寻味顺德》的概念,把“寻味”系列做下去,于是便有了《寻味东莞》。

  羊城晚报:《寻味东莞》和《寻味顺德》是不是一个系列?

  李洁:我们团队可能会把“寻味”系列做下去。不过做《寻味顺德》时,我们并没有想做成系列。做《寻味东莞》的契机,是接到东莞市委宣传部的邀请,为东莞拍摄一部美食纪录片。在此之前,我们对东莞的人文生活、风味美食太不了解。而且在这个节目之前,没有人系统地去介绍东莞本地的特色美食。

  羊城晚报:接到邀请后,你们才想到把“寻味”的概念嫁接过来?

  李洁:我们团队在做任何纪录片前,都会有一个大量社会调查、文献调查的过程,邀请社会学、人类学专家论证方案,推断纪录片的传播力以及专业品质。从接受邀请到决定做项目,有4个月时间。开拍是在2018年的春天,制作完成是2019年的年底,拍摄跨越了四季。

  羊城晚报:《寻味东莞》为什么只有三集?

  李洁:我们在制作之前,会考虑用模块、逻辑来梳理内容。根据调研,我们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能够代表东莞,就去寻找相应主题,确定三集的体量比较合适。

  羊城晚报:制作这档纪录片“难”在哪里?

  李洁:在做这档纪录片前,我们对东莞的了解不够,需要重新去发现,找到让观众耳目一新的传播力。我们与当地市、区、镇、街的宣传工作人员联系,了解当地的基础情况,寻找人与食物的必然联系。为了拍摄一种食物,要寻找一个拍摄人物,导演和调研员会走访十几家人物,最后选出最合适的。我们要从人物身上看到他们对食物倾注的心力,他们有劳作、有家庭、有社会关系,同时要是一个活跃、立体的人。

  羊城晚报:这部美食纪录片折射出的人文价值是什么?

  李洁:不管是《寻味东莞》、前段时间播完的《风味人间》,还是更早的《寻味顺德》,我们都会看到人物的身影,感受到他们的酸甜苦辣、人生经历、生活变化。做这类美食纪录片,想表达的是通过食物来看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变化,这个世界是由人组成的,“人”是表达的核心。

  羊城晚报:关于人和食物的关系,做完这档节目后,有答案吗?

  李洁:东莞是一个难得的城市样本,它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之外,保留了农耕时代岭南地区的传统样貌、风俗关系。通过做《寻味东莞》,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寻味”系列的初衷,因为我们通过食物看到了东莞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客家人在丘陵的生活、广府人在水乡地带的生活、疍家人在虎门海边的生活……可能连很多珠三角地区的人都不一定知道。

  美食纪录片:“打造完整生态链在长远计划之中”

  近年,美食纪录片是纪录片界的“蓝海”,《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后,《水果传》《早餐中国》《人生一串》等高分美食纪录片开始席卷屏幕。陈晓卿的“稻来”团队打造了“风味”系列、“寻味”系列纪录片,堪称业界最会拍美食的团队。

  羊城晚报:如果“寻味”系列要拍下去,下一站去哪里?

  李洁:“寻味”系列确实想继续拍下去,我们通过“寻味”看到了中国一些地区不为人知的一面。至于下一个要做哪个地区,还得一步一个脚印。作为民营制作公司,我们人不多,产量也不高,创作得看意愿和时机。我们现在正在筹备《风味人间》第三季,公司的项目在一个滚动筹备的状态中,“寻味”也在工作清单条里。

  羊城晚报:你们团队似乎一直在做美食纪录片?

  李洁:我们可能就是这几年因为美食纪录片,被大家关注得比较多。如果说陈晓卿老师,他是从做社会现实类纪录片开始的,在上世纪90年代做了一系列这类纪录片。我加入团队是在1999年,一开始做《百年中国》,2007年尝试了自然类商业纪录片《森林之歌》。可能大家知道我们是从《舌尖上的中国》开始,但其实我们是一个专业纪录片团队,兴趣不仅仅是在美食上。这几年,我们还做了社会现实类纪录片,比如与NHK合作了《纪实72小时》。

  羊城晚报:你们这几年花更多精力做美食纪录片,是因为美食纪录片可能更容易赚钱?

  李洁:纪录片要赚钱是很难的,这是全世界纪录片从业者的一个共识,我们做纪录片更多就是凭借着一股热情。目前看,国内美食纪录片在商业上的空间、对客户的吸引力会大一点,但更重要的是纪录片本身的话题性、关注度。美食纪录片多了去了,大部分都是“裸奔”,相对于电视剧,它的商业吸引力没那么大。

  羊城晚报:除了美食纪录片,还有哪类纪录片比较容易吸引商业客户?

  李洁:现在有很多纪录片制作得挺好,比如去年有部文化体验类纪录片叫《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还有部时尚类纪录片《我们的浪潮》,都有商业客户的投入。

  羊城晚报:你们在美食纪录片的IP产业链开发上有哪些尝试?

  李洁:这需要整个制作环节、纪录片生态打通,不是一个制作团队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个年轻的制作公司在刚刚成立的阶段,就可以做得尽善尽美的。我们和商业客户一起探讨IP产业链开发的可能性,比如送给粉丝一些酱油之类的小礼品,算是尝试。让纪录片基于内容打造一个更完整的生态链,肯定是每个从业者的理想状态,我们也愿意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但是需要更多团队,合力完成这样的工作。

  羊城晚报:你们现在是还没有走到那一步,还是说遇到了阻力?

  李洁:对于一个刚成立三年的公司,我们一直在和合作伙伴沟通,在节目品牌化、品牌IP化之后,怎么能让这个IP成为一个生态的“自我”?纪录片有没有可能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链,这是在更长远的计划之中。所谓的变现、挣钱甚至玩资本游戏,至少暂时不在我们的计划内。

  危机与未来:“不断突破自己才能避免审美疲劳”

  美食纪录片做得多,便有了套路。如何拍出新意,是摆在美食纪录片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按照李洁的话说,团队成员“既幸福又痛苦”,能吃到好多好吃的,但需要吃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还需挖掘美食背后不为人知的文化。

  羊城晚报:会不会担心观众对美食纪录片有审美疲劳?

  李洁:从入行到现在,这种危机感是随时随地存在的。我们并没有觉得自己做的节目天下无敌,危机感有一部分来自于,怎么能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做出更新的内容。

  羊城晚报:所以跳出套路尤其关键?

  李洁:现在观众水平很高,我经常告诉团队,观众永远是对的。我们做的是商业纪录片,节目要想有传播力,就要让观众认可,所以观众的负面评价都要虚心地研究。现在美食纪录片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没有核心表达,只靠人物慢动作、近景展示食物,故事情节总是老头老太做农家饭,这是真的不行,我们努力避开这样的套路。

  羊城晚报:要把美食纪录片拍出特色,是不是得在提取人文情感方面下工夫?

  李洁:我们团队擅长通过美食来关注世界的变化,也有别的团队更擅长所谓“硬核美食”,告诉你这个地方有什么吃的,把食物拍得特别漂亮。不同的路数不存在好坏之分,只与制作团队的兴趣点有关。我们更多的是去寻找大千世界的差异之处,以及这些差异之处相互的关联。“差异”来自于人的劳作,来自于文化、口味、人生经历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让这些食物与众不同。

  羊城晚报:如何理解美食纪录片的纪实感,对于摆拍的质疑怎么看?

  李洁:这是纪录片界长久讨论的一个问题,我只能说我们的纪录片对主人公没有摆拍。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对主人公的大致生活规律有所了解,在拍摄前可能不止一次实地测验、调试光线等。在拍摄前,我们会跟他们沟通“你打算做什么”,而不是“我要你做什么”,会根据他们的安排来协调摄影设备和拍摄方案。

  羊城晚报:从《老广的味道》《寻味顺德》《风味原产地:潮汕》,再到现在的《寻味东莞》,好像美食纪录片还挺青睐广东,原因是什么?

  李洁:广东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美食汇聚之地,粤菜非常具有代表性,做美食怎么也绕不开。另一方面,关于中国其他地方的美食纪录片也有很多,也许出于大家对粤菜的偏爱,更多关注到以广东美食为题材的片子。我们团队对美食充满好奇,一直希望吃遍全国、拍遍全国,要一步一步来。(记者 龚卫锋 余淑媛)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