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患难见真情 共同抗疫情)
——泰国猜也蓬府抗疫见闻
截至7月26日,泰国已连续62天无新冠肺炎本土感染病例。疫情防控期间,泰国政府迅速出台一系列严格防疫措施,取得显著效果,东北部的猜也蓬府保持了本地新冠肺炎零感染的纪录。本报记者近日实地探访猜也蓬府,了解当地如何抗击疫情。
“我们一直跟踪最新消息,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防控措施”
在猜也蓬府直辖县的许多街道旁,记者都能看到写着“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勤洗手,吃熟食”等字样的宣传牌。这里的行人大都十分自觉地戴着口罩。“猜也蓬府人口大约110万,至今还没有发现本土感染病例,着实不易。这是政府各部门和民众通力合作的结果。我们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猜也蓬府公共卫生厅厅长瓦奇叻说。
记者在猜也蓬府直辖县市政厅外看到,这里搭起了帆布帐篷,前来办事的民众保持着2米的间距排起长队。市政厅外设有洗手池,市民先洗手,然后换上市政厅准备的拖鞋,测量体温后进入办事大厅。工作人员每隔10分钟就对鞋架上的鞋子喷洒消毒液。
“洗手池是今年1月底设置的,后来听说鞋底也可能携带病毒,就准备了拖鞋。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一直跟踪最新消息,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防控措施。”猜也蓬府省会猜也蓬市市长苯永说。
一大早,苯永就来到市中心的第一市场,和管理人员、商贩讨论如何加强疫情防控。“全国所有市场曾关闭两个多月。我们利用这段时间,对市场进行了改造,拉开摊位距离,铺设瓷砖,彻底清洁。目前市场天天清扫,周五还会进行大扫除。所有进入市场的人员都要进行体温检测和手部清洁。”
市场内大约有两三百个摊位,主要销售蔬菜、肉类、海鲜以及日用品等。两米见方的摊位上铺了白色瓷砖。“每个摊位要耗费1000泰铢(1美元约合31.6泰铢)进行改造,比以前干净多了,顾客也放心。”摊主婉屏一边拉紧口罩,一边对记者说。
在海鲜摊位前,苯永介绍,这里的海鲜从曼谷附近进货,首先在供应商处进行检测,到了市场后,猜也蓬卫生局再次检测并收集样本。“更重要的是向民众宣传少吃生食,以防止病毒传播。”
“有效监测管理人员流动有助于防止疫情蔓延”
猜也蓬府长途汽车站每天都有往来于曼谷、清迈、廊开等城市以及府内各县的客车,客流量大。一辆来自普吉的长途车刚刚抵达。下车的乘客提着行李,从侧门进入候车大厅。他们通过热成像体温测量仪后,工作人员再次用手持测温仪测量体温。乘客乘车时则必须扫描二维码,详细记录出行时间地点,以便于流行病学调查。
“运输厅、卫生局、市政联合设立工作小组,在车站监测乘客体温,发放口罩,防止疫情通过公共交通工具传播。车站的情况每天上报猜也蓬府疫情管理中心,以综合其他数据,全面评估整体形势。”车站站长武提猜说。
“疫情期间出行,防护措施必不可少。我现在出门已经习惯了各种规定,对车站等公共场所的防疫措施也有信心。”正在候车的猜瓦告诉记者。
“有效监测管理人员流动有助于防止疫情蔓延。3月份疫情严重时,猜也蓬府有约3.8万人返乡。我们加强了筛查及防控措施,共发现3例输入型确诊病例。现在这些患者已完全治愈,没有造成本地传播。疫情缓解后,人员流动必不可少,存在疫情再次暴发的风险,各个部门都要坚持监测和防控措施。”瓦奇叻说。
为更精确掌握疫情情况,泰国推出了多款手机应用程序。航空乘客必须下载“AOT Airports”应用程序,扫描登机牌上的二维码后在线填写相关信息。5月17日,泰国推出“泰胜利”平台,要求民众进出公共场所时必须扫描二维码,记录行动轨迹并提交疾控厅保存60天,为可能的流行病学调查保存信息。截至7月19日,已有27.5万家商铺及公共场所在该平台注册,共有逾3700万人次扫描登记。
“中国成功的抗疫经验在泰国得到了广泛借鉴”
疫情防控期间,泰国全国1300多家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都接诊新冠肺炎患者,且所有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均免费入院治疗。猜也蓬府最大的公立医院猜也蓬府医院有125位医生、620位护士,700个床位,每天大厅里都挤满了等待看病的患者。
“目前医院每天接待900多位病人,仅是以前的一半。医院推出多项措施避免病人交叉感染,如送药到家、分散科室等。呼吸科诊室设置在医院后面,有专门通道进入。”医生吉滴叻告诉记者,“猜也蓬府根据感染人数制定了三个等级的应对计划。经过这几个月的实践,泰国医院做好了相应准备,医疗人员、医疗物资比较齐备。我们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中国成功的抗疫经验在泰国得到了广泛借鉴,取得良好成效。泰国政府为此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使泰国新增病例持续下降。”泰国威猜育医院呼吸病学专家玛暖对记者表示,泰国公共卫生部专家每天都要关注全球疫情动态,为泰国制定抗疫政策提供建议,其中中国的抗疫经验很值得学习。
“泰国政府、公共卫生部门以及民众,都认为中国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政府不断加强防疫检查,医学界和媒体大力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民防控意识,病毒在泰国的本土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泰国副总理兼公共卫生部部长阿努廷说。
(本报曼谷7月26日电)
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广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