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奏起幸福乐章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来源:光明日报2020-08-01 14:00:49|网络编辑:刘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提及内蒙古,许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卷:草天相接的苍茫大地、浩瀚的云海、成群的牛羊……

事实上,来到这片土地,令人驻足的不只有美丽的景色,还有人们的生活。深吸一口气,草原的清香沁人心脾;侧耳去倾听,幸福的音符四处响起。

慢板:银发下的笑容

7月19日上午,晴空万里。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阳光洒在察右前旗平地泉镇花村互助幸福院中。

院落里,76岁的傅蓉花正在给80岁的田学珍理发,她们的身后,七八位老人不时称赞一句“显得更精神了”,笑声如歌。

“别看她们非亲非故,却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平地泉镇党委书记刘亮介绍,2012年,花村整合资金500万元,将村里闲置的小学改建成养老院,把周边几个村生活不便的65岁以上老人搬迁到幸福院,分户生活。同时,幸福院内还配置了文化活动室、医务室、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日常生活。

现在幸福院入住老人72户116人,其中贫困户14户20人。今年74岁的张德礼和老伴儿,是最早一批入住幸福院的老人。走进张德礼的家中,40多平方米的屋内,火炕、水冲式卫生间、厨房、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样样俱全。

“以前我住在附近村子的土房里,不仅条件简陋,而且由于路不好走,出行很不便利。”张德礼说,本以为年纪大了,不能种地了,养老会成问题。可来到幸福院后发现,除了基本生活条件提高了,政府为了方便老人们就医,还专门把村卫生所建在幸福院。“住这么好的房子,只用掏个水费电费暖气费,别提多合算啦。还有乡村医生给我们做健康管理,平时生个小病开点药,都不用出村,还可以享受医保报销。”张德礼说。

张德礼闲暇之余会和老伴儿一起,在门前预留的菜地里种种菜、养养花。不单是他们,幸福院的家家户户都是如此。张德礼笑着说:“我们在这里,能住好房子,有人给看病,吃穿也不愁。这么多人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这不是幸福,还能是啥?”

从2012年开始,乌兰察布利用撤并后闲置的学校、乡镇办公场所等现有设置,集中建设生活、医疗、文化设施齐全的“互助幸福院”。采取“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社区服务、互助养老”的模式,让农村65周岁以上有生活能力、无生产能力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就近搬迁到中心村的幸福院居住。目前,全市共建成互助幸福院458处,每个乡镇最少一处,5万多名像张德礼这样的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贫困老人的住房安全和养老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协奏曲:“社区乐吧”的悠然

迈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四千米社区乳品厂小区,远远便听到了鸟儿雀跃的叫声。

循声前行,一串串挂在帐篷下的彩灯和没在其中的鸟笼映入眼帘,帐篷下摆放着长条桌椅,周围布满各种各样的鲜花和绿植。旁边的小喷泉水池里,几尾金鱼正欢快地游动。这里,便是附近居民家喻户晓的“社区乐吧”。

“社区乐吧”的主人,是84岁的老党员李德生。为了让小区居民有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他自费出资上万元,在自家门前搭建起数十米长的“社区乐吧”,并购买电子琴、音箱等设备。每晚彩灯亮起,“社区乐吧”音乐奏响,欢声笑语间,温馨祥和。

四千米社区党总支书记武剑锋告诉记者,乳品厂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属老旧小区,曾被列入拆迁规划范围。拆迁项目停止后,由于缺乏管理,生活垃圾随处撒落,院内一片狼藉,到了夏季更是臭气熏天,居民们怨声载道。

2017年乳品厂小区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后,凝聚民心、改造小区环境就成为社区党总支的首要工作。为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四千米社区党总支专门腾出一套两室一厅作为小区支部及居民活动中心。

活动中心建好后,每天都有人来唱歌、跳舞、下棋、练字。很快,这里就成了居民离不开的地方。武剑锋说:“现在居民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有了群众的共同参与,氛围一天比一天好。”

每晚热闹过后,李德生总是耐心地对“社区乐吧”进行清洁。他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就是要人心换人心,切实为老百姓办更多的好事,“只有居民享受到更多便利,才能有更好的归属感”。

小步舞曲:家门口的幸福

从通辽市区前往科左中旗敖包苏木扎如德仓嘎查,大约一个小时车程,一路上绿色如歌。穿过大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青贮、玉米、花生……处处是深深浅浅的绿色。杨树防护林以几十米的间距,一排排渐次向远方推开。

扎如德仓嘎查土地富饶,是蒙古族人口聚居的村庄。现在,这里最亮眼的就是每家每户生机勃勃、繁茂丰盛的院子。

走进村民白三月的院门,首先会惊叹于庭院之大。庭院被划分为3个部分,分别挂着“小田园”“小菜园”“小果园”3块蒙汉双语标识牌,对应的区域内或花朵盛开,或绿意盎然。

穿过院落过道,白三月的家也颇为赏心悦目,白色的断桥铝合金窗户,陶瓷地面,布艺沙发搭配碎花针织镶边罩子……很难想象她家曾经是贫困户。

2014年时,她的儿子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儿媳还被诊断出类风湿和贫血病,加之孙女上学,剩下她和老伴,一下子跌入贫困。

劳动力的缺乏,限制了白三月家的增收渠道,是这个院子带来了希望。除了依靠政府发放的养老保险、医疗救助金、助学贷款等,这个大院成为她家养牛、种植的场地。2016年,她家通过扶贫救助贷款3.6万元,购置了带犊母牛4头。其余的地方则分区域种上了李子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她和老伴两个人管理不成问题。到年底,这个院子帮助增收了26340元。

“从那时起,我家的经济负担就大大减轻了。”白三月高兴地说。

打院子“主意”的,不只白三月一家,事实上,发展庭院经济是当地重要的脱贫方式。

“扎如德仓嘎查村民的庭院户均面积2亩多,但原来习惯粗放,追求大田生产,普遍利用率不高,政府引导发展半亩果园、半亩田园、半亩菜园的‘三个半’庭院经济,下了一番功夫。”科左中旗敖包苏木党委书记张伟介绍,这里的土地非常好,适宜发展种植业,但贫困户并非随意种植,而是与全旗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通过采取企业“订单式”回收等方式,解决庭院“产销”问题。

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美丽庭院,还吸引来了周边市民游客,扎如德仓嘎查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科左中旗通过推行“互联网+农旅”发展模式,探索实施了“亲子田园”认养农业体验项目,开展了“丰库农旅、厨园生活”等活动,并成功注册了“丰库田园”等商标。

从西到东,目之所及,各有各的心之归所,各有各的期待盼望,每个人的笑容交织在一起,就是草原上最悠扬的乐章。

(本报记者任欢、陈慧娟、高平 光明网记者张义文)

【原文链接】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